11月正值秋冬交际之时,气温进一步下降,流行性感冒、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病毒性腹泻也进入流行季节。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季节性流行等特点。一般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流行季。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注意及时增减衣服,注意御寒保暖。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手段,全年均可接种,每年在流行季节来临前完成接种最佳,建议老年人、学生、儿童等流感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
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症,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致病微生物。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吸烟者、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空气流动性差,人员接触密集的环境会增加传播概率。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目前尚无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采取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的非药物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注意及时增减衣服,注意御寒保暖,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呼吸道不适及时就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主要症状: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预防措施:坚持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出入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场所、就医时佩戴口罩,65岁以上、有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积极做好治疗。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啮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国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由啮齿动物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给人类,常见于春季与秋冬季节。全程规范接种疫苗是目前个人预防该疾病最有效的措施。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其中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的重要病原,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又称婴儿秋季腹泻。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预防措施:勤洗手,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做好消毒,充分休息、清淡饮食,适龄儿童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如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尽快就医,查明病因,针对性地治疗,切莫自行服药。
推荐阅读
本报法律顾问:山东汇研律师事务所 王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