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影
北京
名副其实的千桥之城
流年
○
秩序 · 审美 · 技艺
○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这是老辈北京人对小辈“吹大牛”时喜欢说的一句话。调侃归调侃,却道出了一个让今天的我们有点儿疑惑的“信息”——难道,北京的历史上曾经有那么、那么多桥吗?
《西游记》里猴儿哥总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水与桥紧密相连,奇怪的是,北京城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北方内陆城市,水资源并不丰富,在南水北调水进京前,还一度为缺水的问题所困扰,但你要是走进北京市的方志馆、档案馆,就会见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桥名,又会觉得水与桥似乎又未必相连了。
北京城既然缺水,这么多的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元明时期,乃至清代,北京都是一座多水的城市,城内河湖纵横,城外水系环绕。水多,桥自然也就多了,仅史料上记载的桥就有上千座之多,北京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桥之城。
壹
千姿百态 · 瑰丽多彩
现在北京的老城区始建于600多年前的明代,而元大都则是明清北京城的基础。元大都城内有两大水域——太液池和海子,也就是如今的前三海和后三海。当时,这两片水域颇为壮阔,《元史·河渠志》竟以“汪洋如海”这一有些夸张的词语来形容这两座大湖。明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开挖了太液池,将太液池一分为三,即北海、中海、南海。海子也逐渐缩小,后来在德胜门内的湖面上建了座德胜桥,将湖水分成两段,桥西称积水潭,桥东称什刹海。
“德胜桥”题名石
今存的德胜桥早已不复最初的模样,桥两侧蜿蜒的水道直通积水潭和什刹海,河渠两岸垂柳依依,艳花绰绰。站在桥头,左顾右盼间,可饱览“一桥观两海”的美景,明代《燕都游览志》中“绿柳映坂,缥萍漾波”的景致仿佛穿越了时空,重现于今人面前。
在北京,但凡上点儿年岁的建筑都有神兽相伴,德胜桥也不例外。德胜桥桥拱处原有一牛首镇水兽,探出桥洞二尺,头大如斗,二目圆睁,角似铁塔,牙像排刀,口阔鼻隆,大有吸尽海水之势。清代,这座“镇海神牛”与汇通祠的“镇海石螭”以及崇文门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并称为北京的“镇海三宝”。现今,神牛和铁龟已杳无踪迹。
“镇海三宝”之一汇通祠“镇海石螭”
提起镇海的传说,在北京流传最广的恐怕要属东直门内大街与雍和宫大街交汇处的北新桥锁龙井之谜了。今天,从地铁北新桥站C口出来,是一条幽深僻静的胡同,墙上的铭牌上标着“石雀胡同”。这条胡同里可没有石雀,更与鸟类毫不相关。住在附近的老街坊都知道,这里的“雀”字要念做“巧”,“石雀”其实是“石桥”的谐音。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北京城地图上,此处也清晰地标注为“石桥胡同”。这也就是说,北新桥不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而且还是一座石桥。
北新桥和锁龙井的传说在北京口口相传,老北京人几乎都听说过,这口井下的海眼中镇压着一条令人生畏的龙。有好事之人还煞有介事地搜罗各种版本的轶事作为“佐证”,使北新桥和锁龙井声名大噪,成为一代代北京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这座桥、这口井,相伴守护着这一带百姓的安居。它们的形成都和水有关系,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北新桥一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桥和井已无踪迹可循,只能从地名中看到昔日的“水”影。
北新桥稻香村零号店
700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造就了如今的北新桥。除了流传已久的神秘传说,这块地界儿更不断书写着新的城市传奇。从古到今,北新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氛围都十分浓厚,是京城里的精华地段。20世纪80年代,北新桥十字路口东北角的大华百货公司,成为北京第一家实现敞开式自选购物的商场,从日用杂品、家用电器,到儿童玩具、服装衣帽,货品一应俱全。当时,这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引起了市民们的好奇心,无数人涌到这里只为体验自由挑选商品的新奇感。
大华百货往北,是北京“80后”孩子们的购物天堂——宝龙小商品市场。走进不起眼的门脸儿,穿过略显狭窄的过道,上到二楼,别有洞天。密集的摊位铺满整个空间,摊位上挂满的各式商品遮挡了视线,整个市场犹如迷宫。这里主要售卖文具、配饰、玩具、礼品、贺卡等小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因此来这里购物的“顾客”以周边学校的学生居多。一到下午放学时间,这里的人流便陆续多了起来,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学生三五成群,在一个个摊位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一看就是熟门熟路的老主顾。
在以前没有网购的年代,小商品市场对孩子们有足够的吸引力,市场里鲜少见有人是直奔主题来采购的,多是要好的同学、朋友结伴而来,一边挑选商品,一边相互分享学校里的奇闻轶事,逛市场更像是少年间熟络感情的社交方式。逛够了,几个人在市场门口分道扬镳,心满意足地各回各家。女生们在临走前还不忘拍张大头贴,和小伙伴一人一半留念,青春就这样被定格。
北新桥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
北新桥还自带美食基因,远有糕点老字号稻香村在这里不断推陈出新,近有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等网红店铺火爆京城,更不用说路口东边就是大名鼎鼎的簋街了。簋街作为京城饮食文化的代名词,几十年间在北京餐饮界屹立不倒,国内外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把时间倒退回20世纪80年代,那时“簋街”还没出现,这条街还是以官方姓名——东直门内大街见诸于世。随着“搞活经济”,大街两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意和店铺,但奇怪的是,别的买卖几乎都生意平淡,唯独饭馆的生意红红火火。有商业头脑的店家还雇上几个帅小伙,西装革履,斜佩绶带,在街边向行人散发广告,招揽生意,是当时北京城的一景。
彼时这里白天顾客寥寥,到了晚上,街两侧灯火阑珊,影影绰绰,加之整条街烟气缭绕,时间长了也就落了个“鬼街”的名头。后来,人们觉得“鬼”字不雅,便苦思冥想,找了个“簋”字替代。“簋”与“鬼”同音,本意为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器皿,既保留了原来的读音又给这条新兴的餐饮街增添了文化底蕴,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从此,“簋街”的叫法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簋街
如今的簋街,在一批批食客的品鉴下,已升华为北京夜生活的标签和时尚餐饮的标志。结束一天的工作,已是华灯初上,从北新桥地铁站出来,寻食簋街,川味儿、京范儿、火锅派、烧烤局、私房菜……你想吃的都能在这里找到。各家店面里,饕客们推杯换盏,谈笑朵颐,这是属于美食爱好者的快乐。
贰
一步一景 · 韵味悠长
飞龙桥胡同路牌
除了北新桥,北京城里与龙有关的地界还有不少,飞龙桥胡同就是声名不显的一处。这条“飞龙在天”的小胡同,不足 300 米长,却拥有如此霸气的名字,必有缘故。翻开北京地图,找到飞龙桥胡同的位置,你大概就能明白了。
飞龙桥胡同位于故宫东南的南池子大街,西侧紧邻劳动人民文化宫,对面是明清两代的国家档案馆皇史宬(chéng),南边是神州第一街长安街,真正的“天子脚下”。能和皇宫做邻居的胡同自然当得起这个名字了。
飞龙桥胡同四合院门楼
飞龙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队俘获。次年,朝与瓦剌议和,明英宗获释回京。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将他软禁于皇城东苑的“南宫”长达八年之久。后来明英宗复位,将此处辟为离宫。其正殿为龙德殿,殿后的玉河上,横跨着一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桥,名曰“飞虹桥”。清代,龙德殿一带逐渐废弃,唯有石桥尚存,因“虹”与“龙”谐音,桥名讹传为“飞龙桥”。民国时期,飞龙桥被毁:附近建起民居,形成了一条小巷,仍沿用了“飞龙桥”这个名字。
漫步于昔日的皇家禁地,眼前是一片安宁静谧的景象。胡同里一水的小青砖砌墙,沥青地面,门户多为朱红色,呈现出“灰墙青瓦映朱门”的胡同之美。这条距离紫禁城仅数步之遥的窄小胡同,见证了历史上的风云变换,浓缩了老北京的皇城韵味,散发着泰然自若、处变不惊的独特魅力。
叁
无尽想象 · 优美华章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桥不仅是美好诗意的象征,还是浪漫爱情的纽带。从飞龙桥胡同向南走,不多远就是菖蒲河公园。菖蒲河原为金水河下游,河上曾有一座小桥,名为“牛郎桥”。与之相对,在金水河上游的玉河上,也曾有一座“织女桥”。两桥被“天街”阻隔,虽相距不远却无缘相见,像极了民间故事里隔着星河相望的牛郎和织女。
事实上,这两座桥正是根据天上牛郎星与织女星的方位修建的。明代营建紫禁城时,在承天门(今天安门)前挖了一条金水河,并在金水桥东西两侧的南池子和南长街旁各建了一座小桥,分别命名为牛郎桥和织女桥。
如果将紫禁城比作天宫,那么金水河毫无疑问就是天上的银河,如此给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在人间安排个位置也便顺理成章。于是,浪漫的古人不仅建了牛郎桥和织女桥,还赋予它们如此浪漫的名字。在清代乾隆年间的《京师全图》上,还清楚地绘制着这两座南北向的单券拱桥,只不过当时的织女桥上标注着“鹊桥”二字。如今,这两座桥早已杳然无踪,只留下“织女桥东河沿”这一地名。
从天宫到紫禁城,从银河到金水河,牛郎桥和织女桥就这样成为历史与神话的交汇点,尽管岁月流转,桥梁杳然,但它们的名字如同夜空中曾与古人目光相会的星宿,承载着数百年来人们对人间最美好情感的向往。
这些“可闻可言不可见”的桥,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市井生活的过往,也是每个北京人心中永存的回忆。它们将一直活下去,它们与北京这座城市的传奇也注定会持续不绝地书写下去。
▌来源:北京发布、北京杂志社
▌说明:本文由宛平生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