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学院·新闻快讯 |
“老师,你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好老师。”二年级的杨璐晗小朋友拉住实践团队员刘世曦的手说道,“去年你说你会回来,今年真的回来了!”
2023年夏天,第一次踏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以下简称“临巴六校”),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队员们陪伴93名小朋友度过了8天难忘的假期,挥手道别时,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满是泪水。今年夏天,来自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美视电影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12个学院的31名研究生、本科生,再次来到这片土地。
#1
青绿绘梦,墙绘留下支教故事
当实践团提出墙绘想法时,临巴六校的黄衍副校长连连拍手:“太好了!学校刚粉刷了一面墙,正愁画些什么呢!”画些什么呢?队员们冥思苦想,突然一个主意蹦出了脑海:“不如画画咱们的支教故事吧!”“对,这个主意好!”大家纷纷赞同,“这也是我们和孩子们的共同记忆!”
说干就干,队员们找来刷子、颜料,每天送孩子们放学后,便聚在一起开始画。很快,一张张图片跃然墙上,成为生动的图案,承载着美好的记忆。墙绘记录了实践团队员们陪孩子一起上课、一起用餐、一起打羽毛球……“记得这一幅是我去家访时,聊到爸爸在广东打工,她不由地哭了,”刘世曦说,“孩子们看上去很小,其实什么都懂。他们内心很渴望关心与陪伴。”
关心与陪伴,两个短短的词汇,背后是多少乡村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期盼。实践团的到来弥补了这一空白,墙绘画下的不仅是充满生机的图案,更是孩子们五彩斑斓的童年。
#2
携手同行,给特殊小伙伴的信
在与黄衍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周边还有一些儿童,因为先天疾病,不得不去往二十公里外的康复中心治疗。“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却不得不承受这样的痛苦。”实践团队员李双陆深感痛心,“我们很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于是,实践团主动联系到渠县团县委,在他们的帮助下,来到渠县慈福儿童康复中心。大家走进活动室、保健室、个训室等,与孩子们一起玩耍、与老师们交流访谈,对乡村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与发展情况有了全面了解。
回到临巴六校,实践团开展了“体验特殊儿童的一天”、“给特殊小伙伴的信”等DEI(多元、平等、包容)主题活动。
“戴上眼罩后黑漆漆的,感觉很害怕,”三年级的杨昊鑫小朋友说,“小哥哥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难过呀!”
“我喜欢家里的布娃娃,希望有机会和你分享。你喜欢什么呢?”二年级的杨紫琪小朋友写道,“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我祝你天天开心,健健康康!”
第二天,实践团队员们把这些充满温情的信件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郑重地交到了渠县慈福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叶洪手中。“这是我们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礼物’,同龄孩子的鼓励非常特别。”她说,“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都会越来越好。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都拥有美好的未来。”
#3
访“汉阙”,共同守护家乡文物
在12天的支教生活里,除了开展快乐阅读、创意手工等活动,实践团队员们也在思考,如何设计更多有意思、切合当地实际的课程,吸引孩子们参与其中。
一次去县里采购,实践团队员郑镕昊看到道路两旁立起的“石碑”,后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原来是“汉阙”。“汉阙”是我国现存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而在全国仅存的43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
当他将这一见闻分享给其他队员后,大家迫不及待来到渠县·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并且实地调研了冯焕阙、沈府君阙等文物古迹。在村子里与文物看护人进行交流后,大家都对渠县“汉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回到临巴六校,实践团开展了有关“汉阙”的知识讲解、模型搭建、书法绘画、趣味竞答等课程。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抢答、踊跃发言,用童真的笔触写下书法、绘下图画,在感受家乡文物独特魅力的同时,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很高兴看到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愿意关注、学习‘汉阙’文化,并且传递给更多青少年。”博物馆馆长唐硕说道,“我想这就是文物保护的意义,也是一种传承。”
#4
爱绿汇演,“手掌树”下共向未来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2天的支教生活很快迎来了尾声。实践团队员们与孩子们一起排练了朗诵、合唱、舞蹈,附近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在环保走秀《青绿润兴》表演上,大家拿起课上的手工作品,自信满满地走上舞台,秀出风采。
与此同时,墙绘的最后一幅“手掌树”也迎来完工,实践团队员们与孩子们一起,用双手蘸上鲜艳的颜料,“画上”一片片独一无二的树叶,成为校园最亮眼的风景。
#5
结搭互助,家访路上温情流淌
尽管只有12天相处时间,实践团队员们与32个孩子一一结成“搭子”,一同上课,交流谈心,一起回家,展开家访。大家写下一本又一本小册子,薄薄的纸页满是善良与牵挂。
最开始家访时,队员们注意到,有的房屋常年缺乏维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于是实践团专门邀请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子桥老师,一同进行实地走访,对于房屋通风、防潮、日常维护等提出了专业建议。
最后一次家访时,郑年顺小朋友哭红了眼:“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会的,只要有机会,我们一定还会来。”实践团队员黄耀标轻声安慰他,“每到离别时,都特别伤感,孩子们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坚持做志愿服务的动力,也是最美好的支教回忆。”他说。
“我想这也是对我的教育。”实践团队员刘泽宇说,“这次渠县之行,让我感受到支教的意义,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新的思考。希望未来有机会,我能够投身到建设祖国、服务基层的事业中去。”
“从青藏高原到巴蜀山间,不变的是信念,不改的是初衷。”实践团队长赵晨旭说。在七月初,实践团同样在西藏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西藏昌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相关活动,为藏区孩子送去了温暖与关怀。
实践团指导老师符音表示:“社会实践一直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一环,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在这场‘大思政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关注乡村教育事业,努力为更多乡村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 | CQU青绿润兴
编辑 | 杨文强
一审 | 唐 环
二审 | 符 音
三审 | 马 骥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微信:civil-cqu
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