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燕赵两国的边界要地。燕国在此修筑了三台城,用于屯兵和阅武。三台城内有黄金台、招贤台和点将台,因此得名“三台”。三台城不仅是军事重地,还在汉、魏、晋等朝代作为容城县的治所。
三台城的建筑气势恢宏,晚景尤为壮丽。古诗中描绘其晚景为“半轮落日衔金镜,一带晚山横翠屏”,展现了城墙横空、白云依树、明霞丽天的如画景象。
在三台城的兴盛时期,城内有许多重要的建筑,包括县衙、护卫兵营、儒学文庙、王皇庙、静修书院、静修祠、五印明塔、文昌庙、三义庙、真武庙、圣母宫、九天庙、观音堂、道观庙宇等72座建筑。汉制县署前的申明亭和城东门的一对石狮子,分别成为申明亭村和狮子村得名的由来。
秦朝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三台城更名为亚谷城。隋朝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容城县改为遒(qiu)县,治所从三台迁至城子村。由于多年的战乱,三台城逐渐损毁消失,人口也大幅减少。直到明朝永乐九年,大批人员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而来,重新定居在三台地区。这些移民大部分居住在三台镇西部,村内人员大部分由山西迁徙到此,山西村因此而得名,该村名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来源地,也象征着人们对故乡的纪念。
三台镇的历史充满了变迁与兴衰,但其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