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教育强市建设目标,高质发展、赋能未来!——写在2025年天津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文摘   2025-01-23 20:40   天津  
转发自【津门教育】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从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到立德树人落地生根,从教育获得感的显著提升到高校创新服务的加速升级,从职业教育的创新突破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劲风吹拂……2024年的天津教育如同一片繁花似锦的沃土,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年,天津市教育两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学深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每一处变革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点亮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党的领导全面发力

立德树人“走心”落实



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犹如坚实的根基,支撑起教育事业的巍峨大厦。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恰似大厦的栋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领着教育的方向,使教育事业在党的引领下根基稳固、梁柱坚实,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天津市教育大会提出在提升思政引领力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天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4年3月,天津率先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单独设立149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专项,抓严抓实“第一主课”,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方式,打造更多精品课程、精彩讲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举行大中小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启动“中影优秀电影进校园公益项目”,举办“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京津冀学子同上一堂大思政课”等思政实践教学特色品牌……

2024年3月,京津冀学子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在津启动,大学生们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


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和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天津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推出了一大批“津味”十足的思政“金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2024年1月,市教育两委为天津大学“亦心”工作室等首批10个天津市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授牌,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大讲堂”系列活动,落成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教学中心。为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天津打出“组合拳”。


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两委组织拍摄的电影《我要当老师》,在全国318所高校进行了点映。“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天津组织拍摄的电影《我要当老师》是我市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以艺术手法展现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效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市教育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影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2024年3月18日,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思政课教师题材的轻喜剧院线电影故事片《我要当老师》在天津首映。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市教育两委持续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


举办天津市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系列赛事,持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印发《天津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路线图》,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第六届天津市学校戏曲美育大会线上展播惠及全市16个区1303所学校师生,共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美育实践鉴赏课;市教委印发《天津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和《天津市中小学生校园劳动清单》,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拓宽劳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全面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更优质更均衡

百姓获得感“满满当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只有高质量、均衡化的基础教育才能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新时代天津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高质量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特色多样,显著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我市坚持学前教育扩优提质,让幼儿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图为东丽区海颂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园所快乐嬉戏。


一年来,天津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2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深入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2.0工程,组建教育集团达到130个,市教委直属校合作办学数量达到54所,远郊五区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城乡教育帮扶共同体,有效增强环城四区和远城区生源吸附能力;试点举办5所综合高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教育选择;举办6场天津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活动,2场津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12场“品牌高中”建设项目成果交流展示……围绕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八大行动”,天津用亮眼成绩单回应了该方案对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基础教育工作的部署。

2024年秋季开学,天津市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正式投入使用。


为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市教育两委自2024年7月打造协同育人“教联体”品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育人格局,全市16个区分别成立涵盖多个部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馆校协同攻坚的河西区、大中小学协同共建的和平区、体教互融协同的北辰区、医教互促协同的河北区……丰富的教联体特色为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天津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天津不断推动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有效落地。


2024年3月,天津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同步启动了天津市5区、36校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工作;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中心,启动天津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领航学科基地建设项目;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天津市青少年人工智能系列挑战赛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共吸引了来自全市16个区301所大中小学的青少年近2000人次参与……一年来,天津紧抓时代机遇,携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通力合作,着力发挥研究、教学、服务职能,健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科学教育。


单片机机器人、智能机械臂、AI互动体验……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学生们在教研员带领下近距离领悟科学之美。2024年9月,红桥区跃进里小学更名为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借助教师发展中心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育优势,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成长’也更加科学化。”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校长李俊义欣喜地说。


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正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身上。从家门口的好学校到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从优质的师资力量到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了更多机会,家长们也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创新不止、加速“升级”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源地和战略支点。


2024年9月20日,天津市首个数智化课程——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导论》正式开课。这是天津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的通识课程,同步面向全市高校开放并通过智慧树平台进行全国共享。


“智能医学工程、智能电网、智能建造、智慧化工、新能源汽车……一大批新工科专业已经进入了天津大学乃至各大高校的招生目录。”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胡清华教授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了解和学会使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工具,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思维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4年6月,我市高校众多科技成果亮相天津智能产业博览会。图为南开大学的智能科技成果展示。


过去一年,天津高校新工科教育改革扩面推进。2024年3月31日,《天津市全面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行动方案》在天津大学发布,各高校启动制定学校层面新工科建设方案,全面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天津高校牵头的海河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加速,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更多高校项目入驻天开广场,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


2024年5月,“天开杯” 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成果展举行。


市教育两委通过政策支持、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面举措,推动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2024年,天津举办“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天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若干措施》,推进实施成果转化“三个一”行动,解决痛点、打通堵点,构建良好的成果转化生态。在此基础上,市教委还推进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联合京津冀三地高校组建1000个创新团队与1000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实现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职业教育也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1月发布实施《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2024年3月正式实施《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作为地方首部产教融合条例,标志着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天津职教实现了从政策支持到法治保障的跨越。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搭建产教联合体等形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天津率先打造信创、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数字经济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024年,市域产教联合体数量增至10个,其中信创、生物医药2个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联合体。职业院校“双高”“双优”建设成效显著,高职专业紧密对接天津市主导产业,新增专业点73个,精准契合产业需求。



教育国际交流“朋友圈”不断扩大

“天津经验”走向世界



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支撑,是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2024年,天津教育对外交流工作呈现出的累累硕果令人振奋。


2024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在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揭牌。天津在全球建成的鲁班工坊总数增至24个,成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的亮丽名片。


“非常感谢中国天津职业院校的付出,做得很好。希望这样的工坊在哈萨克斯坦越多越好。”2024年2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专程来到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视察,特意用中文向天津职业教育致谢。11月,天津职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国立欧亚大学签署《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合作建设与运营协议》,第二所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024年11月,天津举办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大会成立首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职教合作组织机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设立首个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世界职业教育大奖”,创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期刊,32个国家的40位教育或相关部门的部长级官员讨论通过《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获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冠军。世界职教大会不仅展示了天津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正式发布《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


此外,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暨夏令营活动在2024年首次落户津门,共有104个国家的中学生和65个国家的小学生参加了海外预选赛,最终102个国家的182名选手入围总决赛,总计400余位国际友人来津,零距离触摸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

2024年10月,“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及小学生中文秀活动在津举行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天津将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以昂扬的姿态、创新的举措、扎实的行动,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目标迈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天津经验”。


天津河东教育
教育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