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
关于衬托的知识点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就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下面我们便来分别详细讲解。
(1)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又如辛延年《羽林郎》:“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双环发髻多么妩媚,秀美异常人间绝无。一个发髻值五百万,两个发髻值千万余。这里的“一鬟”句是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姬两鬟上佩戴的首饰之昂贵,以此来衬托她的美丽。
(2)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如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种下一粒粟的种子,秋天将会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是农夫仍免不了会饿死。诗中用反衬手法,全国的田都种上了,由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农民还饿死,这样写能更衬托出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农民的饥寒交迫。
又如葛起耕《楼上》:“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小楼之上不知是何人正在吹箫?箫声和明月伴我度此春夜良宵。忽然引起游子思念家乡的江南梦,愁坏了寒梅酒意大半为之而消。这首小诗抒写游子的羁旅乡愁,但构思较新巧,以前两句的乐景反衬愁思,颇有韵味。
还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此诗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景色相衬
是一种常见的衬托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情感或心境。例如,杜甫的《绝句(其二)》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通过描绘碧绿的江水和洁白的鸟、青翠的山峦和艳丽的花朵,形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这种手法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景物的生动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动静相衬
是另一种衬托手法,通过动静的结合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或情感。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描绘雨后空山的静谧和明月、清泉的动态美,形成了一种宁静闲适的自然之景,反映了诗人对闲适安然、无忧无虑的山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种手法通过动静的结合,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衬托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主要是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衬托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置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从而突出单方或主体,使两者主次分明。这种手法的主要效果在于通过对比或映衬,使正面或反面的事物更加鲜明,进而强化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效果可以理解为“红花还需绿叶衬”的俗语所表达的意思,即通过对比或映衬,使得主体事物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诗词中,衬托的具体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和大小相衬等。这些形式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或情境,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例如,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营造出一种神秘或奇幻的氛围;通过动静的结合,可以描绘出一种静谧或生机勃勃的画面;通过乐哀的对比,可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变化;通过大小的对立,可以突出主题的重要性或显著性。
总的来说,衬托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也增强了诗词的情感表达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