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科学预言实现了!中国新时空观智胜爱因斯坦牛顿
史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领导中国的科技事业,毛主席曾经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思考和研究,交流和讨论。
通过广泛地读书和思考,对于人类发展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毛主席都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对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史,围绕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直存在大量争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前景等,毛主席也有很多了解,而且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毛主席启动“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
毛主席女儿李敏的丈夫,名字叫孔令华。孔令华妹妹孔淑静在其撰写的《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一书中写道:1962年前后,哥哥有一次很兴奋地对柳树滋说,主席最近在谈到科学发现的辩证历史过程时说“从牛顿的绝对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相对与绝对统一论,这就是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应当从这个高度来看待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科学史研究者胡大年在《爱因斯坦在中国》一书中也写道,1963年,孔令华曾把刚刚复刊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转送毛泽东,其中刊载的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之《关于新基本粒子的对话》一文,使毛泽东深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毛泽东对现代物理学之哲学问题的一系列评论。关于相对论,毛泽东曾对孔令华说,“从牛顿的绝对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相对与绝对统一论,这就是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应当从这个高度来看待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有关的历史资料显示,毛主席有胆有识地提出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探索相对与绝对统一论的科学预言后,有很多中国科技工作者受到鼓舞,开展了科学大讨论。在当时,中科院、北大、清华、复旦,全国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都有大量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了科学大讨论。对上述持续60多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具有广泛深刻影响,推动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的科学大讨论和创新接力,可称之为“创建统一论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简称为“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
可以说,毛主席高瞻远瞩地看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中华民族要想走向世界前列,做到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就需要快速提高科学素质,既长脑子又长胆子,有胆有识敢于创新。通过科学大讨论,树立样板带动全局,进行全民大练兵,就可以快速实现目标。这就是毛主席启动和支持“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原因和远见卓识。
60多年来,围绕“创建统一论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国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彭桓武院士,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原副所长卢鹤绂院士,清华大学天文系原主任李惕碚院士,中科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忠林院士,他们带头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北斗卫星团队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团队为该工程奉献了重要成果。积极参与该工程的百千万科技工作者都是主力军。“创建统一论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的众多开路先锋,堪称科技创新样板,目前,该工程正在走向创新大丰收。
——钱学森院士支持创新工程,鼓励中国科学家“我们要敢干!”
对于毛主席启动的“创建统一论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创新工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例如对于国防科技大学谭暑生教授进行的“从狭义相对论到标准时空论”创新研究,钱学森院士关注和支持了20多年,多次见面和写信,给予指导和支持。钱学森院士曾经鼓励谭暑生:“什么也不怕,胜利总要到来”。
1995年1月,钱学森给国内六位科技工作者写了一封信,在《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的第176-177页,有该信全文。该信中写道:
王寿云同志、于景元同志、戴汝为同志、汪成为同志、钱学敏同志、涂元季同志:
元旦刚过,我就给诸位写这封信,这是因为我读了《中国科学报》去年12月26日4版上几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1周年的“毛泽东与科学”研讨会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毛主席要我们创新,我们做到了吗?
回想在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是按毛主席教导办的:
1.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基本粒子的“层子”理论,它先于国外的“夸克”理论。
2.我国率先人工合成胰岛素。
3.我国成功地实现氢弹引爆的独特技术。
4.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大推力液体燃料氧化剂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问题。
5.其它。
但是今天呢?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创新吗?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
我们这个小集体,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
奉上所说文章复制件,请阅并思考。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95.1.2
钱学森院士提倡的 “我们要敢干!” 的科技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1955年,钱学森到哈军工参观。军委陈赓大将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国家能不能造导弹啊?”钱学森回答说:“怎么不能啊?外国人能造,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中国人又不比外国人矮一截!”这就是钱学森头脑里勇敢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1956年,国防部成立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中国开始研发导弹。1960、196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二代导弹先后成功发射,中国的航天事业也由此起步,走向两弹一星大丰收。
中国航天取得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钱学森头脑里的勇敢创新能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人头脑里缺乏勇敢创新能力,就不敢树立创新目标,不敢创新实践;或者即使有所创新,也会浅尝辄止,遇难而退,难成正果。不敢创新,就只能一直尾随,被卡脖子,受制于人。人不敢创新实践,知识再多,也不会自动变成创新结果。人头脑里拥有勇敢创新能力,就敢于树立创新目标,然后不懈追求,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能力,不怕挫折失败,积极克服困难,这样,就一定能实现创新目标,取得创新大丰收。
——宋健院士质疑爱因斯坦相对论,呼唤青年科学家敢于创新
2004年11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佳洱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越院士,联合主持召开了“宇航科学前沿与光障问题”第242次香山科学会议。十几个院士、五十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共同探讨了航天领域的重要问题,以及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
该次香山科学会议结束之后,宋健院士接受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采访文章发表在2005年1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文章标题为《天赋人责——聆听宋健院士一席谈》。文中指出,宋健大胆质疑爱因斯坦,呼唤青年科学家敢于创新。在采访中,宋健院士指出:整整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在他发表的那篇震惊世界科学界的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中,曾经提出过一句名言:“不可能存在任何大于光速的运动。”当今的科学界将此称为“光障”。然而,这个“外推”至今并没有任何直接试验的证明。
此后,宋健院士创办《前沿科学》杂志,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前沿科学》杂志经常拿出一定版面,刊发一些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宋健院士在其撰写的科学专著《航天纵横》中,也专门讨论了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问题。
——周培源院士创建新理论,致力于取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胡大年在《爱因斯坦在中国》一书中写道:“广义相对论里有争议的问题很多,比如坐标应如何定义的问题。这是周(培源)自1930年代起,就开始思考但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显然在此问题上他与爱因斯坦的意见不同……”
周培源院士,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彭桓武院士曾经是周培源的学生。彭桓武院士在《彭桓武八十自述:治学与为人之道》中写道:早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广义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我在四年级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做广义相对论,由周培源先生指导。其实周先生虽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教我们,但已对爱因斯坦的观点产生了疑问,酝酿提出新的解释。
直到 70 年代周先生在庐山物理学年会期间正式提出与爱因斯坦不同的观点,将谐和条件作为物理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只有狭义相对论的闵可夫斯基时空或伽里略时空。参考系理论仍是通常的洛仑兹变换理论。
周先生的观点告诉我们做研究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即使像广义相对论这样的著名学说,只要发现有问题仍然可以讨论。
——彭桓武院士“修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激励创新探索
2019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彭桓武:“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文章介绍说:“2004年,他在《理论物理通讯》上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与狄拉克大数论假设的统一》,提出有关宇宙学的最新设想。2005年,他又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
在文章中,彭桓武院士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说:“虽然老师已九十高龄,但他今天的发言依然是最前沿的。”有研究者指出,周培源-彭桓武时空观坚持“只能在平直时空描述引力规律,弯曲时空不过是描述引力现象的数学语言”,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弯曲时空观”华山论剑,并肩而立,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激励更多的科学创新和探索研究。
——李惕碚院士发展“周培源-彭桓武时空观”,开辟新方向
清华大学教授、天文系原主任,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李惕碚院士,一直是周培源-彭桓武时空观的坚决拥护者和创新发展者。
2021年2月16日在“中科馆大讲堂两院院士系列讲座”中,李惕碚院士做了标题为《爱因斯坦弯曲时空陷阱与周培源-彭桓武时空观》的学术报告。李惕碚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实际上所有的“广义相对论效应”,都只能用平直时空中的引力作用来解释。基于广义相对论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而且破坏基本物理规律的系统,只有在平直时空框架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一个自洽的合乎理性的宇宙。从方法论与世界观的角度比较时空观,结果表明:广义相对论及其弯曲时空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托勒密体系;靠扭曲时空来解释物理现象的理论需要回归“物理”,回归到对于物质、能量系统的构成、相互作用及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究,而不能脱离具体物理对象执迷于杜撰时空的几何。
2023年6月7日,在中科院大学第76期“院士大讲堂”上,李惕碚院士指出:“要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遗产,将相对论时空观作为物理理论的基本架构,是近百年基础物理没有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岳良院士超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创建新理论
吴岳良院士是中科院大学副校长,曾经担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16年1月,吴岳良院士推出了《超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量子场论与量子暴涨宇宙》,积极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此,《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和各大网站都发布了有关的报道,影响巨大。2017年4月,吴岳良院士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演讲时曾呼吁:“要积极接纳新的思想,不要被所谓的权威所吓倒”。吴岳良院士的创新成果,相当于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旁边制造一个竞争性理论,并肩而立,让实验来判决,意在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取而代之。
2018年,吴岳良推出升级版理论“超统一场论”。2020年9月1 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网站发布文章:《中国科学报》吴岳良: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中国学者的理论。文章介绍说:1982年,吴岳良考入周光召门下作硕士生和博士生。“理论物理只有世界第一,没有第二。”在吴岳良心中,导师周光召先生的这句话是自己科学研究路上的指路明灯。他努力创造一套属于中国学者提出的、被国际所认可的物理学新理论新概念。
——卢鹤绂院士敢为人先,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戳了一个洞
卢鹤绂(1914-1997)院士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曾经担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曾经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授。1991年,卢鹤绂院士与助手王世明撰写科学论文《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被称之为“对爱因斯坦理论的一个严肃挑战”,1995年11月,上述文章发表在美国《迦利略电动力学杂志》。卢鹤绂院士形容说,这篇论文“把天空戳了一个洞”,也就是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戳了一个洞。
卢鹤绂院士的儿子卢永亮在纪念文章“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前前后后”中写道:“他在研究中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他从1976年开始研究宇宙真空场结构。在1991年我父亲与他的助手王世明先生写出了《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的论文。”
——王中林院士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绕开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王中林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2022年1月13日,王忠林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们的团队经过数年研究和实验验证,成功地将电磁场理论推广到运动的介质情形,对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行了拓展。研究者指出,这是面对电磁学问题,以不同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方式,发展麦克斯韦方程组,给出解决问题新方案。这是提出新观点,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并肩而立,成为竞争性理论,意在取而代之。
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对电磁场、电磁力和电磁波的认识和描述,最近有一个有关的比喻说,目前,人们对光和电磁波的认识,类似于早期的原子认识,把存在差别的不同光和不同电磁波都简单化了,都一概而论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近似认识。当人们对光和电磁波的认识不断跨上新台阶之后,人们就可以发现更多真相,发现不同的光和电磁波,差别很大,功能各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猴子坐在高速路旁边,他看到高速路上快速驶过的汽车,他可能认为,高速路上所有的汽车都相同,大小相同,外观一样,颜色相同,速度值相等。这是由猴子的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决定的必然结果。但是,当猴子的认识能力提高到跟人同等高度后,他就会认识到,高速路上的汽车,大小不同,外观各异,颜色多样,速度值有大有小。快慢不同等。人们对于电磁场和电磁力的认识,也是类似情况。
——北斗卫星团队提供重要证据,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
在中国北斗卫星建设的关键阶段,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在天上绕地球运转的多颗北斗卫星,每个卫星上都载有原子钟,北斗卫星地面指挥站也有原子钟。北斗卫星系统的这些相对运动的原子钟,应该如何校准?这些相对运动的原子钟,是否存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提出的动钟变慢效应和引力红移效应等?
1998年,得到中国科协副主席、航天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庄逢甘院士推荐,中国学者齐新在《宇航学报》第2期发表科学论文“论GPS与相对论时空观”。该文以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为例,指出了给卫星原子钟校对时间跟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关系,为北斗卫星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郭衍莹曾任航空航天部研究室主任、总设计师等职。2020年9月11日,《科普时报》头版发表了郭衍莹撰写的文章“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钟需‘修正’吗”。
在该文中,郭衍莹指出,五零三所对外称北京无线电控制测量研究所。所长童凯院士曾向我们介绍,他曾组团去美国考察GPS。美方GPS专家告知,GPS官方文件从未说过系统调试中需作“相对论修正”,也从未说过不需要作“相对论效应”修正。童院士个人理解,就是无需专门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进行“相对论效应”修正。郭衍莹在文章中指出,GPS和北斗卫星系统,都没有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提供支持证据。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支持创新接力,质疑和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1990 年成立于北京,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等著名学者组成。是主要由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学者自发组成的民间性质的、全开放、纯公益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致力于不同学术观点的平心静气的讨论,从而吸引了各方专家、学者和广大知识界朋友的热情参与。讲座组织人基本是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大专院校、出版系统等教科文机构的教授、研究员、编审、高工等。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为推动爱因斯坦相对论学术争鸣作了很大贡献。从1997年开始,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开始举办“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系列讨论”等讲座和会议。1999年开始举办“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系列讨论”;2000年举办“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座谈会”,出版《相对论再思考》,创办《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简报》;2003年举办“如何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的争鸣座谈会”以及“第二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时空理论新探》;2004年举办了“新引力理论和宇宙膨胀理论座谈会”;2006年举办了“相对论问题争鸣进展座谈会”以及“时空理论探索研讨会”,同时编印了《时空理论探索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科院“拉索”实验从“支持”到“破坏”
2022年2月11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效军团队曾经宣布:“拉索”观测“再次验证了洛伦兹对称性,从而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对称的正确性。”
到了2023年11月15日,经过19个月创新研究,毕效军团队走向了对立面,华丽转身,他们发布了颠覆性创新成果:“被认为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基础的洛伦兹对称性有可能就要被破坏。”“对传统的相对论理论造成破坏。”
2023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发布文章:“拉索”精确测量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高能辐射能谱,开启新物理探索之门。文章指出,国家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缩写LHAASO,中文简称“拉索”)正式发布了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的高能伽马辐射的精确能谱,为检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适用范围等新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在国家投资十几亿建设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有数百名国内外一流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协同创新。依托“拉索”观测结果,在不同方向进行研究的项目组,可以得出各自的创新认识。
2023年11月16日,《环球时报》发布文章:中国“拉索”再获重大发现,或将检验相对论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如下观点:“此次的发现无疑也会对此前的一些公认的物理理论提出挑战。例如被认为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基础的洛伦兹对称性有可能就要被破坏。”“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假设光速,约为299,792.458米/秒,是一个常数,是不变的,而在现有的发现中,光速就不再是个常数了”“对传统的相对论理论造成破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低能物理情况下是正确的,然而在高能物理情况下它可能就不太适用了”“开启了新物理探索之门”。
——中国交叉学科时空观应运而生,给爱因斯坦牛顿填补认识空白
2023年4月,中国学者齐新在国家预印本平台发布文章《创建交叉学科时空观,速解爱因斯坦未解之谜和牛顿未解之谜》,此后陆续发布有关科学论文十余万字,全面地介绍了交叉学科时空观。
据介绍,对时空问题进行交叉学科创新研究,把现代科技的计量学、物理学、天文学、宇航学、系统学、数学、逻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众多内容给予综合集成,创新发展,就可以发现更多真相,创建交叉学科时空观。
中国交叉学科时空观指出了一系列创新认识:指出光信号延迟现象,发明了t时刻暂停图和△t时间过程图;指出“看到的同时”和“实际的同时”共同存在;针对相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甲系乙系,定义了同步时钟和同长量尺;研究出了时钟显示时间值规律和量尺显示长度值规律;设计六人六钟六尺测速实验,给爱因斯坦和牛顿的时空观创建了共同的实验基础,证明了爱因斯坦时空观洛伦兹变换里的速度值u和C不能共同成立;设计追光实验,指出了爱因斯坦时空观存在“给大距离假设大速度值,给小距离假设更大速度值”这种违反实验规律和科学逻辑的荒诞内容,存在“按照需要假设猜想物理量数字,不管物理内容相符与否”的非科学魔术手段等;爱因斯坦时空观存在曲解实验和误导实践的严重问题,已经丧失曾有功能难以继续承担大任。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交叉学科时空观与中国科学院“拉索”重大发现具有遥相呼应,相互支持的关系。它们都是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已经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等国内外科技大奖。实际上,从交叉学科时空观理论视角,从“拉索”等大科学装置的实验角度,继续创新研究,就可以发现更多的“对传统的相对论理论造成破坏”的情况。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对时空问题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广泛深远的重要意义,可以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
齐新,交叉学科时空观创建者,交叉学科统一论创建项目牵头人,强脑方法和产品研发者,头脑简图发明人和专利权人,强脑创新方法和提高六大脑力方法发明人,抑郁症和极端行为预防方法研发者。《智胜爱因斯坦》和《管理大脑思想》图书作者。1964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此后在赤峰学院物理系任教多年;2002年至2014年先后在北方经济报社和内蒙古日报社工作;2011年11月成立新动力文化,并任负责人至今。2023年4月,在国家预印本平台发布文章《创建交叉学科时空观,速解爱因斯坦未解之谜和牛顿未解之谜》,此后陆续发布有关科学论文十余万字,介绍交叉学科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