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的控诉背后,隐藏着新势力们卷到头了的真相

汽车   2024-12-17 14:43   上海  

文|东三环斟茶员


最近,一位理想ONE车主在社区发了篇9000字长文,控诉OTA更新迟滞、与L系列区别对待等4项问题。在传得沸沸扬扬的同时,倒让我想起b站某位百万粉女性汽车up在今年4月创造出的名梗——“普通消费者还是买34C吧,不会过时”。


理想ONE售价35万,恰好是34C的售价区间,今天在二手车平台,20/21款在15到22万之间,这跟同年款相近车况的34C差不多,中位数都在十七八万,理想ONE二手残值大致是介于A4和C系间的水平。


所以在谈到买车“过时”这个话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逻辑上的基本立足点:如果买的时候就过时,自然不会更过时。


拿理想ONE的配置跟自家新款L8和其他新势力新款比,那么车机、智驾和东安三缸增程器,显然是过时了。但其他很多配置,比如空气悬架,双层隔音玻璃,前后排座椅加热通风,20寸铝合金轮毂、360影像……在今天看并不过时。


到去年年底,理想ONE依然有OTA3.4,但功能大致相当于L系列简化。因为品牌给车主承诺过终身ota、硬件付费ota,因此这位车主的不满情有可原。结合比亚迪年年搞的“冠军版”“荣耀版”,以及极氪今年跨了三代的001,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感到被抛弃,被“背刺”,往往并非产品品质问题,而是销售策略与服务支持的问题。总之,这是理想“内部矛盾”,或者说,是智能汽车内部矛盾,恐怕不是34C可以碰瓷的——这句话不针对车主,针对某些拿“不过时”做营销带节奏的自媒体和销售。


截止发稿日,《理想ONE车主感觉被侮辱了》在理想社区已经搜索不到,不清楚厂商是做了限流还是删帖处理。站在消费者角度,因为有蔚来做对比,还是期待理想能够给老车倾斜更多开发资源。



明确了“过时”的基本逻辑立足点后,本文试着探讨一下,当前汽车内卷配置、快速迭代导致车主失落,是否有可能告一段落?以及会在哪里(哪个技术,哪个配置)告一段落?


我的措辞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终结,因为本文无意从基础理论角度探讨汽车的进化终点,只是划定5到10年范围,用户可感知的产品技术体验。


下面主要从4点展开讨论。至于价格维度,在刨掉品牌溢价后,它与这些技术配置的普及息息相关。还有一些新能源车利润率极低甚至亏本卖车,在市场洗牌后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1、机械素质——主要是底盘悬架配置。


2、三电技术——动力、效率、续航等。


3、智能座舱、车内舒享娱乐、nvh等等。


4、智驾。


机械素质


10年前,20万以下的车用户在看后轮是否独立悬架,而今天,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大家在看是麦弗逊还是双叉臂+多连杆,以及底盘用了多少铝件。


进步更明显的,是围绕空气悬挂(或者称空气弹簧,以下用空悬代称,不纠结名字)和连续可变阻尼的军备竞赛。6年前,蔚来在四十多万的es8上用空气悬挂,相比合资已经很性价比,而今年,20万出头的智己就能选装空气悬挂。卷完了单腔,2022年底的小鹏G9又开始卷起了双腔空悬,理想、极氪纷纷跟进,国内成长起孔辉、保隆、拓普等一批底盘供应商。


空悬+cdc虽然能主动调节,但它不是尽头,继奔驰、保时捷之后,比亚迪、蔚来、小米也研发了主动液压悬架,其中比亚迪已经量产了搭载该技术的仰望U9。


底盘上卷了这么多配置,市场对此是什么感知呢?


以空悬+cdc为例,其在两年内完成了大跃进,成为新势力品牌高配车型的标准配置。2024年1~7月国内空悬车型渗透率大约是4.5%,孔辉、保隆、拓普三家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传统国外品牌供应商威巴克、大陆只占了不到20%。但国产空悬的龙头,占了四成左右市场份额的孔辉科技,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意味着国产空悬也处在一个放弃利润抢占市场的状态,在把进口高高在上的价格拉下马之后,进一步下探的空间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空悬的认知也有多重看法,其一是害怕坏,空悬柔性材料居多,耐久性受材料上限制约,即使不像奔驰保时捷的空悬维修起来是天价,对于追求长期性价比的消费者,空悬反而可能是减分项。其二,空悬和配套的气压装置个头不小,很多车因此减少了后备箱空间——但很多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后者。



和空悬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后轮转向,同样不可避免侵占座舱装载空间。小鹏X9装上了,而更贵的理想mega为了更佳的第三排体验就没上。D级车腾势Z9GT有后轮转向,用户没太多抱怨,而C级车智己L6装,就有车主抱怨后备箱窄了。


最后一点,空悬+cdc对行驶品质的影响有多大?从舒适性角度,大量消费者对此并无感知,和机械弹簧比,空悬最大的优势实际上并不是柔化冲击,而是隔绝路噪,因为相比金属,空气是声音不良导体。但是nvh是一个系统工程,空悬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救场。要说滤震,新能源车大多是大轮毂扁胎,相比以前的小轮毂厚胎,劣势倒是会更明显。


追求操控的消费者也未必买账——毕竟品牌形象很运动的宝马,大部分车型都不上空悬。追求运动支撑性的品牌会上双腔甚至三腔(不过保时捷现在已经放弃三腔),单腔对运动性并无明显增益。十分典型的案例是极氪001,老款是单腔,新款是双腔,但用户几乎感知不到运动性有区别,目前市面上公认运动性强的小米su7max是单腔,50万以上最畅销的问界M9也是单腔,极氪家族运动性最强(抛开001FR)的极氪007干脆没有空悬只有cdc。某种程度上,底盘调校水平比硬件用料更重要。


余承东曾经说单腔双腔没有本质区别,没必要上双腔,这话从技术原理上讲当然有问题,作为对比,李想是上了双腔就在微博不遗余力宣传。自媒体和网友为此没少打口水仗,但是就舒适度层面的体验,不知当大家得知劳斯莱斯库里南也用的单腔空悬时,会作何反应?而当空悬无论有无、无论单腔双腔,能抬高的档位、溢价都有限时,各厂商还会不惜代价去卷吗?至于空悬能改变的通过性,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是直接买高底盘车型。


2024年发布的很多车型,都开始把空悬作为一个底盘打包概念,因为以空悬的调节速度,所谓的“预瞄”是做不到的,调cdc则对第一下冲击影响不到。真正能“熨平路面”的,是凯迪拉克CT6的MRC电磁悬架,奔驰S600的主动液压悬架。


因此,底盘维度上,我认为不难得出结论——已经卷到接近尾声,十万刚需车,二三十万改善车,五十万以上情绪价值车,底盘配置基本格局已定。MRC的专利在通用手里,成本下不来,体验有提升但并不急迫,主动液压悬架搭配的电控系统则比空悬+cdc复杂得多,对空间的挤占依然存在,维护成本也更高,刚需和改善车级别都很难上。


三电


对于电动车来说,电机马力就是过剩的,不再赘述。其二是电控效率,2024年时常被提起的400v800v、碳化硅等等,就是与效率息息相关。三电最后一块,电池,在固态电池量产之前,已经基本抵达能量效率的上限。这两年的电池技术,主要是在工程层面提升安全性、控制厚度,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的固有物理化学特性都很难被改变。换言之,什么价位什么电池,真要谈背刺,得等固态电池量产。


充电速度上,家充受限于电压(220v和380v),不再赘述,外出补能,上了液冷的超充能上600kw,但是能跑满的车型已经很少。今年上了100度电池主流旗舰车型的补能速度,大都能做到15分钟从20%补到80%(正常工况大致有300公里续航),再高就是涓流充电,这个也是电池特性决定的。有的车主可能会说,我花二三十万新买的车为什么充不了这么快?那是充电桩没卷到头,不是你的车没卷到头。


再一个电池容量,有没有卷头呢?蔚来是搞了150度电池的,但是更重的电池会明显拖累续航,蔚来汽车的续航计算方式是算换电站间距,这跟正常电车的跑长途逻辑不太一样,所以也没有其他家跟进150度大电池。这有点陷入之前底盘技术一节提到的矛盾,某个技术的升级同时也在影响其他方面的功能,体验不单纯是花钱就更好的加法了,而是要做取舍了。



三电卷到头了吗?不能说没有,行业在等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什么时候来?电池巨头大多在沉默,跳来跳去的丰田、清陶则在不断跳票打自己脸。


智能座舱与舒享


智能座舱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说是车机芯片,那确实是近年来最大的背刺黑手。高通系从820A、8155到目前主流的8295,算力有明显提升。写长文控诉的理想车主,就是因为理想ONE芯片用的高通820A+德州仪器J6,没有办法与理想L系列做到科技平权。


但是车机芯片并不是不能更换,小鹏在上个月就搞了个“老车主芯片焕新”众筹活动,给小鹏P7车主搞了两套升级方案,根据报道:


“第一个是智能座舱从820A升级到8295,车机系统流畅度提升2倍,可增加浏览器、X-Pad等新功能,智能辅助智驾能力将随OTA升级迭代;


第二个是智驾单Orin可升级至双Orin,升级后可支持城市NGP、AI代驾、自驾OTA升级等,相当于老车换新,Pro升Max。”



不知理想ONE车主是不是看了小鹏的“真·硬件ota”才愤懑写下檄文。2022年就有理想ONE车主想换芯片,李想在个人微博中回复说:“理想ONE无法升级至8155芯片,因为其网关控制器采用的是供应商的方案,线束也已固定,缺乏扩展性。”这个属于经验不足,算是先行者的失误吧。


但是,智能座舱的核心,真的是一块芯片吗?


宝马3系就算上了8155芯片,那个车机就比820A的小鹏P7好用吗?


比亚迪就算上车4nm的BYD9000,那个车机UI逻辑能比理想ONE更人性化一点吗?


以及,为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就不能是智能座舱的核心呢?


我认为不应该从芯片算力去思考智能座舱是否已卷到头,还是应当从功能的体验出发。汽车不适用手机那一套逻辑,手机这些年已经卷无可卷,而从功能上已经有十年没有本质区别,只能去卷摄像头,去跑游戏帧数。


汽车也不是游戏机,需要去运算越来越复杂的画面和物理碰撞,更何况即使游戏也不是画面也逼真越好玩,单纯就带给人快乐这个维度,摩尔定律也可能是摩尔陷阱。


新能源车型在电力系统上的天然优势,使得传统豪车才能上的冰箱、彩电、音响等高功耗电器,在电车上几乎随随便便就能上。在这个赛道里,理想几乎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代言,但是这之后在座舱体验上再有触动用户的功能点,行业里就不太多了,蔚来搞出了女王座驾,这之后各厂商纷纷跟进,从女王座驾到零重力座椅,但是这依然是个取舍项,没有车厂敢让假人躺沙发上去做碰撞测试——同样面临这个尴尬的还有副驾屏。Nvh同理,也要和无框车门、掀背尾门、车身姿态及空间、车重作取舍。


总之,当极氪高管安排镜头拍自己在极氪mix里吃火锅时,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一个事实:孩子们已经被逼得搞座舱伪创新了。


换句话说,在与豪车平权之后,座舱舒享这个维度其实也快卷到头了。


智驾


智驾积累多年,爆发点就是今年。


在美国,特斯拉于春季正式推送基于端到端的FSD v12,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在全球流传,很多用户看了瞠目结舌,称其为科幻,不过不信的人倒是不多;


在国内,华为车Bu负责人余承东春节期间发多条微博,称大年初三从老家安徽开问界M9回深圳,全程1314公里除高速收费口,智驾无接管。


与FSD的遭遇相反,当时批评他“大嘴”胡扯的声音众多,因为很多网友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而10个月后的今天再回看,这个智驾(准确措辞是智能辅助驾驶)成绩不算什么,堪称平平无奇。


对智驾有重点投入的头部品牌——华为系、蔚小小理、百度系、智己(momenta)……在一个接一个的OTA下,到2024年底均已实现高速智驾好用,城区智驾能用。


——没错,现在的智驾水平8个字概括就是“高速好用,城区能用”,捧得更高的人恐怕过于乐观,而不承认这一点的大概是压根没体验过智驾,或者把比亚迪、奔驰的“智驾”当成了智驾。我有个同时拥有宝马、玛莎拉蒂、路虎、丰田的富哥朋友就说,不都是L2标准嘛,能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跟他说,L2本质上是个法律定级,不体现产品实际水平,你这句话就好比猫和老虎都是猫科动物,所以没有本质区别一样。


有一个基本事实——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上,华为小鹏等车的智驾,比大部分人类司机开得更好也更安全,它们不会龟速占道,不会不打灯变道瞎窜,不会强行加塞别车,更不会开斗气车。


中国的道路上,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司机,其智力、运动协调能力、教养素质是不适合开车的,只是我们的驾考体系十分脱离实际,不幸把他/她们漏出来了而已。


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头部五六家智驾的下限远高于这些司机,而得益于毫秒级甚至更高的感知元件,智驾的安全上限其实也相当不错——只不过我们总会习惯性地要求电脑、机器人、人工智能之类的存在要“绝对安全”。


现在智驾的瓶颈在城区道路,所以各头部厂商今年不断强调无图、端到端。但是我很怀疑这是否能取得突破,因为我们司机自己也不知道会在路上遭遇什么,行人、两轮车、动物、杂物、无标线路面、无交通灯路口……有时路面就是一个无规则混沌态,根本没有清晰的优先级指令,端到端的结果可能有大量经验和习惯聚合,很难肯定说会驯化出效率最优解——更何况这个算法里有太多黑盒状态。



以上是智驾的基本状况。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介绍?因为有很多人,甚至绝大部分人对此是没有感知的,毕竟智驾爆发也就是今年的事,对此有感知的是真实车主,但前面提到的几个品牌的,有完全智驾配置的车主,也不过百万人级别。


智驾支撑有三点,第一个是汽车感知硬件,包括激光雷达、多个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第二个是车载智驾芯片,除了华为之外,国内这两年的主流方案是英伟达的orin X芯片,单颗254tops,两颗508tops,至于蔚来则比较超前,上了4颗,达到1016tops。


第三个是算法和运算中心,这是智驾自研的关键,前两者能直接采用供应商方案,但第三条才决定智驾的真正体验。


2024年的主流电车,已经完成了智驾硬件的大跃进,感知硬件有二三十个,算力254tops打底。而与此相对应的,特斯拉没有激光雷达,成本更低,其智驾芯片的算力是144tops。在基础硬件保障之上,智驾能力与摄像头数量(包括华为宣传的192线激光雷达)以及算力并不呈正相关。


总之,如果要继续卷智驾,更有效果的是厂商去卷算法团队和中心超算力。这两年购买的新能源车,如果有完全智驾能力,那么大概率5到8年后依然可以随着算法提升而进化到新的智驾水平。如果买的时候就没有,那自然也就谈不上被抛弃了。


结语


文章写到这里,论述已经很清晰了——我认为新能源车的技术迭代,已经完成了对传统豪车的平权,在智能化层面则已经抵达“深水区”,再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带来的可能是取舍,而不完全是体验的提升。


像理想ONE车主那样,两三年时间就感到被抛弃,不太可能再出现。至于会不会遭“背刺”,如开篇所说,要视厂商的销售策略而定。国内车企现在是一个洗牌状态,类似all new new的短线操作也许还会有,但从硬件层面是渐趋稳定。何况我们要注意到,001的24款本身就是瘸腿智驾,购买时用户应当也有所了解。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问我腾势Z9GT,我跟她也说了同样的话:只要你不在乎智驾,那当然可以买,早买早享受,至于降价那是一定会降,但就算三年五年,只要固态电池没出,新款未必会有比你明显领先的功能体验。就算固态电池出了,也不妨碍你继续开十年八年。


从2019年底,主要新势力均已交车算起,5年时间,算是卷到头了。


autocarweekly
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