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 滇池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环境学院组织研究生赴滇池开展生态调研

文摘   2024-09-03 22:56   北京  

寻绿山川

滇梦起航 


背景介绍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因其地处高原,风光秀丽,被誉为“高原明珠”。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周边城镇与农业的发展,滇池流域营养负荷显著增加,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至90年代,滇池成为国家“三湖三河”重点治理对象之一。对此当地政府实施了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面源治理、生态修复、底泥疏浚“六大工程”进行污染治理。习总书记在2020年考察滇池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体现了党中央对滇池治理的坚定决心和深切关怀。


1987—2020 年滇池水质变化趋势


滇池


2024年7月25-27日,带着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心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环境学院“寻绿山川 滇梦起航”支队赴云南昆明,对滇池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队员们走进滇池边的湿地,来到除藻工作站的现场,与专家学者、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滇池治理的进展、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实践支队调研了解滇池情况


科学治湖:大泊口修复工程的成功实践

队员们深入到大泊口区域,该地区曾是滇池中一个水质严重恶化的半封闭水域。队员们了解到,由于水体流动性不足,加上长期遭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大泊口的水质曾降至劣Ⅴ类,生态功能几乎丧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自2015年起,在大泊口启动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队员们观察到,通过实施截污、底泥疏浚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工程有效地切断了外部污染源,助力了沉水植物的复苏。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队员们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大泊口的水域变得清澈透底,水生植物繁茂,湖面上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这里已经成为了滇池生态修复的一个典范。


大泊口水域



龙门藻水分离站:蓝藻治理的利器

队员们深知,滇池蓝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他们了解到,龙门藻水分离站作为国内首个专门用于湖泊蓝藻水华处理的站点,在滇池蓝藻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队员们调研了藻站的处理工艺,包括藻水打捞、物理过滤、加压沉淀、高效气浮、尾水利用、藻泥脱水、环保处置等七道工序。他们惊叹于这座藻水分离站的设计打捞和处理能力,每小时高达2500立方米,通过一系列先进的工艺流程,队员们见证了蓝藻从湖水中分离并转化为有机肥料的过程,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实践队员们还注意到,除了固定的藻水分离站,还引入了可移动式藻水处理装置(藻车)、高压控藻船、曝气船、水平型灭藻器、固定式涡井平台以及高效除藻船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滇池蓝藻处置的效率和效果,队员们对此印象深刻。


支队调研龙门藻水分离站



捞鱼河湿地: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典范

捞鱼河湿地的建设,是滇池流域生态修复的另一个成功范例。通过对捞鱼河湿地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队员们获悉,捞鱼河作为滇池众多入湖河道之一,其流经的呈贡区大学城片区及邻近的农村和农田区域,水质因受居民生活及农业活动的影响而自2010年起逐渐下降,多数时间处于劣V类水质标准[13]。为改善这一状况,昆明市在捞鱼河入湖口两侧建设了占地700亩的生态湿地。他们观察到,湿地利用植物的自然过滤和沉降机制,有效地拦截并处理了污染物,显著提高了流入滇池的水质。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捞鱼河湿地在滇池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关键意义。


支队调研捞鱼河湿地



卧龙古渔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滇池治理工程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卧龙古渔村的修复与改造。这座背靠七星山、临近滇池的古老渔村,曾是昆明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队员们观察到,随着滇池污染状况的恶化,卧龙古渔村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2018年开始,队员们亲历了古渔村全面展开的搬迁与修复工程。在修复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注意到,项目团队始终将滇池的生态保护置于首位,致力于保留古渔村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队员们看到了团队在修复工程中融合现代环保技术,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了生活污水在排入滇池之前处理达标,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这些综合性的修复措施不仅恢复了古渔村的历史风貌,也为滇池的生态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


卧龙古渔村



结语

从曾经的“高原明珠”到“重污染湖泊”,再到如今的“生态湿地”,滇池的蜕变,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队员们在实地调研中,不仅见证了滇池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更深刻体会到了治理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展望未来,滇池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蓝藻水华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生态系统恢复尚需时日。但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科学的治理方法,先进的修复技术,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都为滇池的未来注入了信心。随着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滇池治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这不仅为滇池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标志着滇池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理由相信,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滇池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定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杨枫, 许秋瑾, 宋永会, 等.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2, 12(03): 633-643.


文案 | 王诗怡 杜雨琪

图片 | “寻绿山川 滇梦起航”支队全体成员

编辑 | 叶磬颖 李宇迪

审核 | 谢一凡 杜雨琪

环小研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