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发展商业航天,要先让下游遥感产业赚钱

创业   2024-11-25 16:39   上海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起步于201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2025年)》明确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的政策导向。此后,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共同推动下,迎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经济的核心部分。美国作为商业航天的先行者,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商业航天在世界航天产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欧洲、俄罗斯等国家也在积极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牵引,各地也在陆续落实航天产业。

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旨在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服务航天强国战略,培育新产业新模式,建成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到2028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点措施等内容,涉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集聚、国际合作等方面。

上海市、武汉市、海南省、安徽省、湖北省等各地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从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应用场景开拓、产业集聚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老生常谈的卫星遥感

随着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共同推动,我们似乎看到商业航天将重新焕发生机。

但是在从业者的角度,我更趋向于冷静看待。

纵观大多数的政策导向,目前瞄准的都是火箭、卫星制造、产业园区等工业制造领域的落地,但对于如何发展遥感应用,却看不到有吸引力的点。诚然,落地制造产业也能给当地有不小的贡献。

但是,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制造业都只是上游,真正产生高价值附加营收的还是下游应用产业。我们知道商业航天最终的价值是要落在通信、导航、遥感三个领域的。鉴于GW和千帆星座的规划实施,通信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国家提倡的北斗应用给导航产业又注入了新的动能。

但不争的事实是,遥感应用在通导遥中还是营收、利润主要单元,遥感应用要占据很大部分商业航天应用端的市场。

可见,现阶段不管商业航天怎么发展,都绕不开遥感这个领域。

简而言之,对卫星、火箭的买单方是遥感应用公司,可目前的真实情况是,遥感应用公司都过的不怎么如意,营收下滑、资金流压力、裁员等已经较为常见。

所以,买家哪里还有余钱投在卫星和火箭上?

为什么卫星遥感行业发展缓慢

从行业用户认知来看,按作者的从业经验,除去已经成熟应用遥感的行业用户来说,大多数用户认知的遥感,可以简单粗暴归为两类:

  1. 没接触过,很神秘,不知道能干啥,觉得只要是观测、识别的需求就都可以做
  2. 懂一些,大概知道干啥,但是觉得用处不大

也说个题外话,你大概率遇到过,有用户提问,卫星影像能否实时监测我的目标区域?

这导致,卫星遥感目前并没有完全打开业务场景。

虽然拥有各种传感器的卫星星座层出不穷,但简单的事实是,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尚未达到完整的卫星能力。没有完整的卫星星座,就无法实现卫星的快速、高效、高精度、高重访率、覆盖范围等,而用户需求又需要这些特性。

这就充分证明了目前卫星遥感的能力和用户需求场景的不匹配。用户需要的是大范围、快速感知,可我们现在很难拿出手,或者需要一个劝退用户的高价才能实现。

也就陷入了怪圈:

> 没有构建低成本、高重访率或覆盖范围的星座 => 无法满足更多行业用户需求 => 营收连续降低,业务持续打不开 => 没钱投卫星火箭 => 商业航天发展商缓慢

融资也不理想

为了实现行业发展目标,遥感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的金融环境却使得筹资变得更加困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难以完成其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展计划,这也阻碍了新的服务领域的出现和收入增长。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公司涌现出来,争夺有限的资金资源。这种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行业内的整合,即通过并购或市场淘汰实现资源集中。

个人与一些投资方有过接触,目前行业的情况是,资方对于遥感也有些审美疲劳,并不能很容易拿到资金。

从传统toG向toB转型困境

遥感行业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在于其客户基础的转型,即从传统的政府客户(2G)向商业客户(2B)的拓展。

目前不管国内外,遥感对地观测应用最多的还是国防领域,能产生大量、稳定营收的也还是国防领域,其次是政府传统行业,但毕竟是有容量限制的,所以需要新的业务发展方向。

美国卫星遥感采购情况,美军方等少数用户年采购超100万美元

相比之下,新的商业领域,如金融、碳交易和环境社会治理(ESG),尽管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但却难以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

这些新市场的用户更关心的是即时信息的获取,而非遥感数据本身。如果不能及时提供这些信息,这些应用将难以获得用户的青睐,从而阻碍市场的扩展。

供应是否过剩?

行业中也有一种论点,认为遥感"供过于求",导致内卷严重。实际上,是由于技术的普及导致了遥感技术的门槛降低,只要有一定基础的团队都可以从事这个业务,表象是似乎是有很多新公司都在做遥感。

但事实是,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卫星,或者并没有足够的卫星星座支撑现下的行业业务。我们看到低成本SAR才刚刚起步,高光谱卫星也在逐渐发展,国内更高分遥感手段也才出现。

所以,市场仍在等待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技术仍有待开发。

让遥感应用行业先有钱起来

国外的卫星遥感行业同样也面临上述问题,所以大家遇到的困境是一致的。

商业航天领域的蓬勃发展,还需等待遥感应用业务的爆发,而遥感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全面的商业化发展还有一段距离。

需要再发展数年、投入更多资金,用来建设匹配广泛行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如高分辨率、高精度、高重访率的星座,才能充分发挥遥感的潜力。

所以,在新一轮的的商业航天建设浪潮中,期望能给遥感应用多留一些空间和机会,下游赚到钱了,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快速发展。

最终,少一些炒作,多一些耐心,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关键。


图文内容来源于“空天感知”


分享、在看与点赞

我们一起关注行业


北斗西虹桥
传递园区最新资讯,企业服务互动,北斗高端智慧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