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封面人物:吴春桥!

时事   2024-12-23 10:24   湖北  

从2007年开始

长江日报每年都会推出一位
《年度封面人物》


今年

我们致敬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冶金建设分公司砌筑工

吴春桥



这双手,厚实、有力,布满硬厚的老茧。


这双手,一天400多次搬起每块重五六公斤的耐火砖,砌筑、抹灰,一气呵成。


这双手,参与了全国30多座筑炉项目的修建,能将焦炉炉头垂直度及墙体表面平整度做到误差0毫米


这双手,主导设计的国内首台砌筑行业机器人今年11月底在贵州试运行。


这双手,是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建设分公司砌筑工吴春桥的手。他今年52岁,个头不高,身材结实。


这双手,给吴春桥带来了满墙荣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湖北工匠”“全国冶金建设高级技能专家”等荣誉和称号。他也因此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如果没有转行干砌筑,我现在可能在街头打零工呢。”吴春桥觉得自己的选择“值”。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才能干出名堂”



施工现场,吴春桥向工友们分享砌筑技艺心得。


高耸的炉子是钢厂、焦化厂的“名片”,也是它们的核心设备之一。这些冶金炉耐材内衬是靠砌筑工一块砖一块砖地建起来的。吴春桥27岁时还是这个行业的“门外汉”。

17岁参加工作后,吴春桥干了近10年的木工。他的工作就是对单位采购的原木做粗加工,一些同事羡慕他,“这是个不辛苦的好岗位”。

一次,单位组织他们到武钢焦化项目部义务劳动,那是吴春桥第一次看到了焦炉施工的场景。“老远就听到工地上木槌敲击砖块的声音,现场是热火朝天,一个作业面上有几十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伙子在忙活着。”吴春桥被震撼了,他也想干这种热火朝天的工作

单位在市场大潮中面临转型,吴春桥有了重新选择岗位的机会,他主动提出转岗做一名砌筑工。其他人也有转岗的,但只有吴春桥要求去施工一线干粗活、重活。很多人不理解吴春桥的选择,认为他是自讨苦吃。砌筑的老师傅们也不看好吴春桥,认为他27岁已错过学手艺的最佳年龄。但领导同意了吴春桥的请求,并且说“不行就回来”。

世纪之交,我国钢铁工业不断调整结构、兼并重组,由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吴春桥不会想到,他的一次转岗抉择使自己从此与一个新的时代紧紧相连

吴春桥正在调试焦炉炉头砌筑机器人。


2000年,吴春桥在开往邯郸的火车上既兴奋又忐忑。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武汉,也是第一次坐火车。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焦炉砌筑项目在邯钢,被分配给一位资深筑炉技师“打下手”,搬砖提灰、打饭送水,比以前当木工要累很多。

一座焦炉有600多种不同型号的耐火砖,每个部位不同结构砖型的砌筑手法都不一样,炉头的砌筑是关键。吴春桥给老师傅边打下手边学习,偶尔才有练手机会。吴春桥砌筑时一般不戴手套,只为寻找最佳手感,他的手因此经常脱皮、起泡。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吴春桥无暇顾家。妻子陈义红说,丈夫有时一年在家的时间不到两个月,2006年到2008年的春节都没回家过年。彼时,女儿只有几岁,她一度“不想跟他过了”。女儿也曾在一篇作文里用“游子”形容常年不在家的父亲。陈义红没有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女儿在哪儿读书,陈义红就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店铺卖服装赚钱。“我想让他离家近一点,做个小生意也好,但他就喜欢砌筑。”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干出名堂。”这是吴春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干砌筑的20多年,吴春桥先后参与国内外30余个项目的修建,他砌的炉子被誉为业界的“天花板”。一次,女儿看到父亲吴春桥获奖的新闻,便拿出手机对同学们自豪地说:“看,这就是我爸!”陈义红后来也想通了,对丈夫的工作她帮不上忙,只能帮他管好家。


“能拿第一为什么不去拿,

拿了第一就更不能懈怠”



吴春桥的获奖证书摆满柜子。


进入新世纪后,不少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土焦炉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环保型焦炉,而建设环保型焦炉急需大量砌筑工。吴春桥因当学徒时表现出色,被工长点名参与山西某工程中的焦炉炉头砌筑。

在砌筑行业,一般只有递砖、提灰两年的人才有资格砌墙,而砌墙的人,有人一辈子也砌筑不了炉头。吴春桥觉得担子很重,班长鼓励他:“你去砌,坏了我负责。”

这次砌筑,吴春桥十分用心。别人几秒钟可以砌筑一块砖,而他需要几分钟。他回忆说:“每天的质量检查都是合格的,但总觉得自己没做好,晚上睡觉满脑子都是炉子没砌好。”

不同于普通的“泥瓦匠”,吴春桥从事的冶金炉窑砌筑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以毫米计算。如果砖缝不符合规范,可能造成漏气透火的隐患,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那时,吴春桥和几个工友同住一个房间,每天晚上,他都在向别人请教各种砌筑要领。担心速度慢影响工程进度,吴春桥每天早上比别人早到工地1小时。他饭吃得最快,就是为了抢出时间多砌几块砖。吃饭快,后来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每天完工后,吴春桥都会把墙面上的泥浆清理干净。在他看来,砌筑墙面不只是任务,更是一件精心打磨“作品”的过程。“每次砌筑完,我都会站在原地欣赏,感觉眼前的不仅是一面墙,而是一件艺术品。”一次,吴春桥为新入职的工人砌筑一面示范墙,完成后,一位同事脱口而出:“这像瓷砖贴面一样平整!”

一座6米高的焦炉,行业标准要求炉头全高垂直度误差为4毫米、墙体表面平整度误差在3毫米至5毫米,而吴春桥砌筑的炉头全高垂直度、墙体表面平整度误差可控制在1毫米内。他说:“有时可以做到‘0误差’,但每次都做到太难,但我的目标是误差0毫米。”

“功夫都是练出来的,别人休息时,吴大师在学习。”丁忠盛是吴春桥带出来的一位“全国技术能手”。丁忠盛与吴春桥曾在同一个工地共事,他发现吴春桥善于观察。吴春桥不仅观察打磨他本人砌筑的墙面,还会观察其他人的砌筑手法。一次,丁忠盛按常规顺序砌筑,但吴春桥建议他先从最费劲的部分做起,集中精力攻克难点,这样就越做越轻松,丁忠盛照办后果然如此。丁忠盛由此感慨:“人在山中不识山,没有互相学习和借鉴,技艺是没办法得到提升的。”

吴春桥教工作室年轻人如何找平。


自己一步步走向全国并成为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吴春桥说这多少得益于多年前的一次工地技能比武。当时上百人同场作业、逐一打分,吴春桥拿了最高分。“没想到我能拿最高分。”赛后第二天,业主施工负责人带着质检员搞“突袭”,想看看吴春桥砌的炉头质量是不是和比赛一样,结果让他们十分满意。

脱颖而出的吴春桥此后被单位推荐参加比赛,从武汉市技能大赛到行业技能大赛,直至在2008年拿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1年他又获得“中华技能大奖”。

吴春桥是个要强的人。他说:“能拿第一为什么不去拿,拿了第一就更不能懈怠。”工作和比赛,对他而言并无不同。小时候,他的理想是当兵或当警察,一身制服,威风凛凛。成为砌筑工后,他穿着蓝色制服穿梭在工地上,让他觉得“工人也值得骄傲”


“国家给了这么多荣誉,

就是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扎根一线”



吴春桥向学徒讲述字体的砌筑工艺。


手里操控着控制器,眼前一台白色机械臂通过吸盘吸起一块耐火砖,铺上耐火泥后挤压、微移,完成砌筑。上月底,吴春桥带领工作室团队研发的焦炉炉头砌筑机器人在贵州一个焦化工程上进行现场应用检验。这是成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后,吴春桥选择的技术攻关课题。

砌筑工短缺,日薪800元都招不到工人。怎么办?单位有了研发砌筑机器人的想法,吴春桥和他的工作室承担起了这项重任。他选择炉头这个关键部位,作为智能化应用的突破口。他说:“焦炉砌筑为了保证精度,通常先砌两侧炉头,再砌中间墙体,但机械臂在砌筑炉头中间砖块时,容易对两侧砖块进行挤压,造成偏差。”

夏春是吴春桥从事技术创新多年的搭档。他拿出一个炉头模型解释:“为了不让两侧砖头移动,吴春桥提出使用一个支架将炉头固定,事实证明,这个办法简单有效。”

吴春桥向工作室年轻人分享减少误差的诀窍。


今年,吴春桥和夏春总结的热风管道施工方法获评省部级“工法”。“工法”,即施工方法。这套“工法”是对现有施工工艺的改进,在武钢、马钢等多个项目上的使用结果证明,采用这套“工法”施工的热风管道使用寿命平均延长3年至5年,可为钢厂节约维修费用近670万元。

据统计,吴春桥带领团队累计完成国家授权专利项目127项、省部级“工法”9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6项。其中,他个人参与完成国家授权专利项目43项、省部级“工法”6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

“企业里手艺精湛的砌筑工人不止一位,但勤于学习和思考,能把一线的问题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解决的,只有吴春桥一个。”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建设分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黎耀南坦言,企业成立创新工作室也是因为看到了一线砌筑工短缺的现状,吴春桥几十年来积攒的经验和技艺需要传承。“企业曾尝试对技艺娴熟的劳务人员进行培养,但人员流动大,效果不理想。企业未来会针对重点岗位招收技能人才,缓解这一矛盾。”

吴春桥现在每个月7000元的首席技师岗位津贴让不少人羡慕。采访中,他面对工作室内满墙的荣誉奖牌颇有感触地说:“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企业给了我这么大的平台,以崇高礼遇褒奖,为什么?就是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扎根一线,踏踏实实学技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吴春桥说:“耐火砖在成为冶金炉之前也只是一块块不起眼的砖头,就像我,但只要一块一块坚定、踏实地砌起来,就会变成经得住1000℃以上高温考验的冶金炉。”


平凡的劳动成就伟大的创造


吴春桥很平凡。一个砌筑工,通俗说就是一个“泥水匠”。这活他干了25年,还要继续干下去。


吴春桥很伟大。他砌筑的炉头垂直度和平整度,误差可以控制在1毫米甚至0毫米。就这么一块砖一块砖砌下来,他把自己砌成了全国技术能手、冶金技能专家,成为“大国工匠”的培育对象,参与并见证了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


正是劳动成就了伟大,孕育出吴春桥这样一个“劳动明星”。他以劳动安身,身手和砌刀是他的基本工具,搬砖和砌筑是他的日常动作。他以劳动立命,“误差0毫米”的极致追求看似不可能,做得到也难坚持,却成为他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这目标追求如同科学领域的王冠明珠、运动领域的奥林匹克,如同其他任何领域的金字塔尖,让他毕生激情燃烧,殚精竭虑,心甘情愿。劳动明星跟科学明星、体育明星一样,闪闪发亮、熠熠生辉。“能拿第一为什么不去拿”,朴实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子狠劲,展现的是劳动者最大的底气和勇气。


平凡与伟大的连接点,是勤恳扎实的劳动,是优异特出的创造。吴春桥布满老茧的双手,一天要砌砖四五百块、两三吨重。一座焦炉600多种耐火砖,全是他的作品素材、道具魔方。从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到业界标杆,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外的劳作,是他春节也忙得回不了家、被女儿在作文里形容为“游子”的付出。超级砌筑工吴春桥用平凡的劳动成就伟大的创造,人生自带光环、满是精彩。


平凡还是伟大,判定的标准不是金钱地位,不是一个人的消费能力,而只关乎劳动付出、劳动创造。有的社会、有的人或许以金钱为准绳,但在中国社会、在吴春桥心里,劳动才是价值的本源。劳动工人最荣耀,“工人”是无上荣光的政治身份,“我是工人我自豪”。正是千千万万像吴春桥一样的劳动工人和平凡劳动者,铸就了整个社会的大厦。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的价值不容忽视、扭曲和遮蔽。吴春桥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平凡的劳动者也可以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也不断提升劳动者自身。吴春桥每天跟砖头混凝土打交道,但他的想法、心思和行为一点也不老土,他带领的团队如今在研发砌筑机器人,有的产品已投入实际应用。“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企业给了我这么大的平台,以崇高礼遇褒奖,为什么?”这样的追问反思,这样的自我超越,让吴春桥时时放心不下,时刻都要投入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去。


岁末年初,冬至春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吴春桥,这个52岁的汉子,了解他学习他,像他一样以劳动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书写美好壮丽的劳动新篇。


记者| 蔡欣星
评论员| 刘功虎
摄影| 记者胡冬冬 线索提供 通讯员张文一
海报/封面图制作| 胡欣
视频| 记者高文举 通讯员张文一
编辑| 朱晨颖
校对| 胡蝶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