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总数第一!2025年将迎首个“非遗版”春节

教育   2024-12-06 17:51   海南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决定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网络浏览量瞬间破亿。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春节申遗背后有哪些故事?
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春节又将如何影响世界?
来听专家怎么说

👇


向世界传递传统文化的

自信自觉


在中国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本中,有一段对“春节”的描述:“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

文本中字字句句凝聚着申遗团队的心血。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从开筹备会讨论草案到反复修改申报书,再到最终通过评审,春节申遗团队走过了一段艰辛而难忘的旅程。


回忆起结果公布的那个时刻,远在巴拉圭申遗现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感慨道,当时心跳得怦怦的!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的巴莫曲布嫫,长期与北师大团队一起从事民俗学研究,此前还参与了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


北师大社会学院教授萧放介绍,申报准备工作细之又细,从文件起草到稿件表述、图片选择,无一不经过反复打磨,直到“磨”出最佳方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节能够申遗成功的从容和自信。



从容和自信的背后,是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深入的社会实践。为本次申遗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持的北师大社会学院和文学院,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基础,将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使命作为科研和育人的基点。每年春节,萧放的学生都会返乡做春节调查,或参与社会调查项目,了解家乡传统民俗,深化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向世界打开认知中国的

文化窗口


小朋友展示的福字 李海涛 摄

春节申遗之路其实已经走了很多年。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囊括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春节申遗文件中,有一份我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知情同意书。同意书中写道:“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


早在2010年,冯骥才就开始呼吁春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在《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一文中写道: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他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以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毫无疑问,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同时寄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萧放说。


申遗文本如此描述:“‘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当春节成为‘人类的瑰宝’后,对中华民族传承历史财富、传承民族精神,对团结世界华人、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得知春节申遗成功,冯骥才向媒体表达着自己的兴奋之情。


向世界传递美好和谐的

文化信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文化认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大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在具体的文化实践过程中,加深文化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春节申遗团队成员朱刚表示,由共有的文化传统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专家们认为,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复兴的过程。近些年,不少地区开始重拾传统春节习俗,龙狮舞、庙会、社火表演……春节民俗活动复兴让不少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浓。同时,“春运”“春晚”“抢红包”等活动,也为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申遗成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一致性和文化创造力的认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朱刚说,我国推动春节申遗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行动,春节也将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纽带。


从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春节活动,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新春嘉年华,再到法国巴黎烟火气十足的新春美食节……每年,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巳升升亮相!2025蛇年

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官方吉祥物形象“巳(sì)升升”,祝福全球华人在新的一年如意康宁、好事连连。

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

结合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巳升升”的五官也是渊源有自,眉眼取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形器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吉祥物身上由景泰蓝工艺刻画背部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由花丝镶嵌工艺勾勒出海棠、玉兰、桃花与牡丹,寓意“春回大地”。

除了春节

中国还有哪些非遗瑰宝

带孩子一起来了解——



编辑:王佳佳

审核:罗雅尹

审校:陈恩静

来源:中国教育报、微言教育、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三亚教育发布
发布三亚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