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黔西南州累计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01%和13.81%。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了黔西南州兴义市的两个布依家园:普梯村和上纳灰村。有游客表示,村民热情友好,村子静谧和谐,值得打卡。
环境好了
娘家亲戚17人组团来游玩
2024年春节期间,村民李美娘家来了17口人。左邻右舍腾出房间,热情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李美打趣,看似是探亲,实则是来旅游。
2019年,胡奇龙第一次到普梯村时,因路过于崎岖而晕车。2023年,他成为普梯村驻村第一书记,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随着道路提级改造、农村粪污收集处理等项目相继落地,如今的普梯村完全变了样。
有了相关财政支持,村内道路得以翻修,新建了不少化粪池,分类垃圾收集桶也出现在村寨的小道旁。据胡奇龙介绍,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村子还搭建了数字乡村信息平台,并完成电信5G基站建设。普梯村的网络信号比以前好了。
自办村晚
“十家头”轮流坐庄商议大事
去年12月31日,下午一点不到,村寨就热闹起来。一次坝坝会、一场村游、一场电影、一次团结宴、一场“村晚”这五个“一”活动正等着他们。
开会是为了商讨人居环境整治事宜,村游是为了了解村庄建设规划。前面两项活动结束后,普梯村乡村电影固定放映点迎来了村子里的第一批观众。看完电影,吃完刨汤饭,由村民自导自演的“村晚”就开场了。
这种和睦的气氛与村寨的治理制度有关。普梯人民自古以来就集群智、共治理。村里通过民主推选,选出了数十户户主作为“十家头”,每年由不同的“十家头”轮流牵头组织村内重大活动,召集商议重大事项,调处矛盾纠纷等。
胡奇龙告诉记者,这种轮流坐庄的形式延续至今,大大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农村传统和现代治理方式双融合。在这种治理下,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也有了提高。一些特色商铺开始驻村,当地的石匠、瓦匠、木匠、竹编、烤酒、书法“六艺匠人”积极参与建设,靠着老手艺,端上“旅游碗”。
据胡奇龙介绍,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33.4万元,今年以来村办企业旅游收入15.6万元,带动乡村旅游户均增收0.8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超40万元。
上纳灰村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的西南部,村寨依山傍水,风光秀美。住进由当地布依族居民改建的院落民宿,朝观云海,夜赏日落成为游客休闲打卡的方式之一。
上纳灰村党支部书记罗顺林告诉记者,村子自主创业主要以客栈和农家乐为主,其他经济来源还包括房屋出租、土地流转和引导外出务工等。目前村里有高中端民宿32家,有咖啡馆、农庄、商铺40多家,加起来有70多家。
不仅风景吸引人,还有人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在村里很受欢迎。十多位布依族男女围坐一起,演奏着手中特有的乐器,没有固定唱词,吟唱表达寄情山水,热爱生活之意。“八音坐唱”是当地群众在节日、婚嫁、祝寿、建房等场合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来屋头玩”项目发起人曾付国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在地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规划乡村建设时,保护村寨村落文化是前提。“保存好在地文化,再把它融入规划建设里。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造福了当地百姓。”
据了解,布依族是贵州较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其稻作文化起源较早,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已开始。罗顺林说,他们的稻田既种植水稻又养鱼,游客可以体验下田抓鱼。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建林
编审:金凤
审签:黔西南州文体广旅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