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历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历史学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类”分科演变而来。学科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名家辈出。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朱希祖、张星烺、陈垣、侯外庐、白寿彝、柴德庚等在此弘文励教,为学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已成为我国历史教学、史学研究和相关人才培养的重镇,综合实力名列前茅。2012年,我院历史学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高校第一;2017年和2021年,我院中国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2021年,中国史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4年设为国家首批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是“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单位。近年来,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整体部署,历史学院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结构,彰显特色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2020年,学院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入选首批“强基计划”建设单位。
目前,历史学院学科平台众多。现有中国史、世界史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1个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个国家级四部委研究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历史影像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1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为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优越条件。
陈垣先生
陈垣全集
厚实根柢:大师引领,经典研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注重根柢之学的传统。学院凭借一流的师资、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优良的学风传统,通过大师引领、经典研读、优化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等综合创新形式,将考证学、年代学、地理学、职官学、目录学、文献学、思想史、观念史等多种方法融入本科教学,强基固本,厚实根柢,守正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本科生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了历史学本科生对史学基础、学问根本的重视,强化了本科生在史学经典研读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构建了史学经典研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使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总结特色的人才培养经验,凝聚成果,荣获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2022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史源学实习课程论文集
尊重个性:专业多元,因材施教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面向国家,服务社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在传统的历史学师范专业和历史学非师范类专业之外,另设有励耘历史学、强基计划历史学、考古学、英语-历史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既切实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又很好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历史学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学院为不同培养模式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培养方案,其中历史学师范专业、历史学非师范类专业、励耘历史学、强基计划历史学等虽然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但主体专业为历史学,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培养模式。近年来,国家对考古文博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相关学科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历史学院将国家需要与本科人才培养紧密结合,2022年成功向教育部申请了考古学本科专业,2023年首届考古学本科专业顺利完成招生。此外,当今时代向中国和世界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单一学科无法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国家为此大力提倡新文科建设。历史学院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要,联合外国语言文学院,跨学科整合资源,2023年成功申请了英语-历史双学位项目,2024年首届双学位学生顺利招生。厚实根柢的传统之学、尊重个性的多元专业是北师大历史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
安阳殷墟:考古现场与历史研究实践课程
教材引领,金课示范:
建设精品教材,打造一流课程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卓越优秀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一流教材、一流课程,造就一流人才。历史学院在卓越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学院强化教材监督,打造精品教材,引领课程教学。学科教师主编的新世纪高等学校历史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系列教材,教育理念先进,编写质量精良,是一套思想性、前沿性、学术性、适宜性俱佳的精品教材,被全国上百所大学的历史院系选用,影响广泛。学院7名教师担任马工程教材建设专家,11部教材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5项,有效推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学院强化教学方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投入专项资金建设20多门线上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其中8门课程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累计选课人数多达上百万人,为疫情期间实现100%线上授课、线上考核、线上讲座等提供了重要保障,被《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学院课程与教材获奖均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为历史学卓越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越条件。
新世纪高等学校历史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系列教材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强化科研训练,注重实践育人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是历史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信念,这一信念也始终贯穿在历史学卓越优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历史学院拨付专款每月度支持学生举办读书活动,每季度支持学生出版《春秋学刊》,每年度支持学生举办全国本科生励耘史学论坛,吸引越来越多本科学生参与到学术科研之中。在本科培养方案里,科研训练学分是必修的。学院专门设置有“白寿彝史学论著奖”,选派专职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此外,还有“京师杯”等各类学术竞赛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校级研究项目等。多种措施下,本科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本科生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位居全校前列。多位本科生荣获“全国史学新秀奖”一、二等奖。历史学科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为本科生开设研究性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考古遗址现场和文博单位进行现场参观教学,邀请所在文博和考古单位的一线研究员、文物研究人员为学生现场讲解或举办学术讲座。此外,学院下设社团和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春秋学社、形势与政策小组、春秋人文报、志愿讲解队等。学院每年下拨经费进行支持,全方位、多角度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精品教材与课程建设,高水平的科研训练与实践育人是北师大历史学科的传统和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第四届全国本科生励耘史学论坛
榆次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新能源、新材料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考古发掘工地现场
优秀学子代表
陈怡凡同学获“全国口述史研究一等奖”答辩现场
今年是我进入北师大历史学院学习的第三个学年。师大史院提供的优质资源,使我得以在专业课堂与科研实践中增广见闻,请教良师、结识益友,从严谨、自由而活泼的学术土壤中汲取养分。
学院特别重视我们的根柢之学。考证学、年代学、地理学、职官学、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史源学等都在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使我初步掌握梳理文献源流的精妙方法,也让我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大二下学期,在老师们的悉心指点下,我有幸主持了历史文献学方向的大创项目。在探索过程中,我得以自由畅快地研读经典、梳理学术史,在访书校书中优游涵泳,也开始尝试着探前人所未探、疑前人所未疑。
学院老师始终强调研读基本史料的重要性,专门设置与通史课程相对应的史料研读课。授课老师科研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要求我们择取经典善本,直接句读,试图理解文本,解释其背后的人与社会;老师们在讲授出土文献时,则要求我们选取一种出土文书,在释读的基础上做历史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有老师要求我们对读正史与杂史,从文本差异中来发现问题。老师们总在课堂上强调史料研读培养出来的扎实基础之于文史研究的必要性。通过课程学习,我初步学到了读古书、写札记的方法,也培养起对学问的好奇与敬畏。
在师大史院,我不仅感受到了智识的光辉,更体会到了善意的人文关怀。在学业遇到困难、自信心受挫时,师姐邀请我加入经典研读班,使我安心阅读、重新找回学习的节奏;在焦灼的升学前夕,老师们热情的支持、理性的建议,让我勇敢地走向新的研究领域。正是这些就读期间的珍贵点滴,渐渐构筑起我对学问的向往,也让我积累了纯粹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