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这个Tony!
根本Get不到我的点!
避雷这家餐馆!
不合口味不好吃!
避雷这个景点!
图片由AI生成
有网友称
“一点小事都要放大避雷
超出自己接受和认知范围的都是雷”
“明明每个人的雷点大不相同
为何处处都在避雷?”
避雷贴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工具
它通过网络平台将个人的经验和建议
传播给更多的人
当网友们对各种花式种草贴审美疲劳后
避雷贴犹如一股清流
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着消费的真相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
往往会更加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避雷贴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相比“种草”类的内容
更有真实感和信任度
受到网友们的追捧与喜爱
图片由AI生成
原本是为了避免后人踩坑的指南
现在却变得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一些博主和商家开始利用避雷贴
进行反向种草
他们在帮用户排雷后
推荐合作产品
或自家机构的服务
有的则在避雷帖中
拉踩同行或发布不实信息
本想着“先避雷,再消费”的用户
反而陷进了新的陷阱
不少网友表示
现在“避雷” 和最初的完全是两个词了
现在的避雷贴
大家更在乎的是一种情绪输出
能否真正帮助到别人反而不再重要
避雷贴的含义开始泛化
越过原有的边界
甚至与避雷的初衷背道而驰
曾经能帮大忙的避雷贴
如今却活成了网友最讨厌的样子
当“种草”与“避雷”的帖子铺天盖地
其实恰恰折射着
用户对于消费体验的高需求
用户自身要擦亮双眼、去伪存真
重新审视自身需求
避免跟风、被牵着鼻子走
这也提醒品牌方要悉心呵护市场环境
拒绝滥用套路的短视行为
还考验着平台对于
内容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治理能力
当信任消失殆尽
重建绝非易事
毕竟没有用户希望
每一次点击都成为对自己的一次考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避雷贴和种草贴哪个更能帮助到你?
遇到过哪些本想“避雷”,却无奈“踩雷”的经历?
评论区等你
一起聊聊吧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策划:褚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