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德修善过大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文化   2025-01-30 11:30   安徽  

过年好!祝福朋友们新年快乐,吉祥如意,身心健康,烦恼轻、智慧长,道业进步,光寿无量。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




教育的原理原则


在中国,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启蒙书《三字经》上前面有八句话,就是中国老祖宗教育的原理原则,这八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中国五千年来古圣先贤教育童蒙基本的概念,千百年来没有变化。


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习性会受到环境的污染而变成不善,如果不加以教育,习性会变迁,离本性愈来愈远。教育的原理原则就是要专一,古人教育的理念由始而兴;目的是要扭转不善的习性,回归善良的本性,也就是要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柔和,把我们的本善永远保持下去。



认识高等教育


什么是高等教育?这里的高等教育是指能够帮助大家端正心念的圣贤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中国人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君子,所以,教人成就圣贤君子的教育就是高等教育。


中国古老的经典《大学》就是专讲高等教育,它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显明自己本来光明的性德,也就是回归善良的本性;在于亲近人民,使大众都能够显明心性,回归本善;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明白了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完美的境界,就要把心定在这个目标上,如此心就能安定下来;心安定之后,清明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有了智慧就能有所成就。



修身为本


《大学》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说,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全部都是要以修养品性、端正心念(修身)做为根本。这个范围很大,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修身。运用在今天的大学教育里头,那就是无论所专攻的是文科、理科、工科或者是商科,都要以修养品性、端正心念做为根本。所学的技能是枝末,修身才是根本,如果本末倒置那就错了,就可能产生很多问题,不善的习性可能偏离善良的本性愈来愈远,甚至会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怎样才能修身?这就讲到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战胜自己的欲望


格物就是放下对于物质的欲望;「格」是格斗、是格除,格物是跟自己的欲望,贪瞋来打仗。战胜自己的物欲,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毒烦恼,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欲望是无底的深渊,会蒙蔽人的智慧,使人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中国古代礼仪的经典《礼记》上说「欲不可纵」,意思是人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必须有所节制。



启发真实的智慧


「致知」,格除物欲之后就有了智慧,真实的智慧才能够生得起来。真正能够把物欲放下,甚至于物欲的念头变淡了,都能感到头脑清醒了。这个知是真知,是人的良知良能,也就是本来光明的心性,《大学》里讲「明明德」这个智慧,这是真智慧。格物可以达到寂定的目的,而致知是从定起照,生起观照的作用,这样才能成就智慧。一天到晚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全是学问、全是智慧,这才叫致知。


真诚显露真心


致知而后才能诚意,就是至诚心,没有一丝毫的虚伪,也就是真心、大菩提心。格物是放下烦恼障,致知是放下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放下之后,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智慧光明,真心就显露了,这就是圣贤,这就是神圣。「正心」就是真心所起的作用,对于自己而言,是好善好德的深信之心;对别人而言,是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


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养品性、端正心念,是内学。中国古人讲,内是以真诚,外是以慈悲,救度一切众生,端正心念是内学。所以说「内圣外王」,是内学、自觉,也就是高等教育或是圣贤教育的根基。后面这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也就是怎样教化众生,怎样统理大众,是觉他,也就是高等教育或者是圣贤教育的运用。


走向幸福的道路


什么是幸福?这个地方所说的幸福,就是《大学》上所说的「修身、齐家」。修身的喜悦我们可以从《论语》第一章看到,翻开《论语》,第一句话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把学习的目的、修身的受用全部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跟古圣先贤学习?为什么要修身,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就是孔老夫子在《论语》上这句话,「不亦说乎」,快乐!


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悦是喜悦、快乐,这个快乐从哪里来的?是从学问来的。学了之后,要把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叫「习」,习是落实。落实圣贤教诲真是快乐!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不亦悦乎。


落实圣贤的教诲,现前的受用就是快乐无比。这个快乐与社会地位没有关系,与财富没有关系,孔老夫子是平民,没有做过高官,他也没有财富,他比谁都快乐。


「身修而后家齐」。把自己本分做好,这是修身;身修好了,你在家庭决定影响你一家人,使一家人和睦,你的家就整齐,家道就兴旺;所谓「家和万事兴」,你的事业很顺利。在团体里面亦如此,你身修好了,决定影响团体成员,团体大众尊敬你,以你为榜样、为模范,大家都向你学习,你的言行足以成为同事们的好榜样。团体上下和睦,这个团体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好,决定会影响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他们看到你们这一家这么和睦、这么欢喜、这么团结、这么合作、这么兴旺,所以大家都向你学习。



幸福遍天下


什么是和平?这个地方所谓的和平,就是《大学》所说的治国、平天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后就能影响社会、影响大众,帮助社会安定和谐,帮助国家富强,帮助天下太平,这是高等教育或是圣贤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念念不为自己,也不为某个家庭、某个族群着想,我们拓开心量,念念为整个世界的苦难众生着想,这是发大心;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安定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敬爱、互相合作,这是发菩提心,是认识到万法一体、人我不二的心,是求觉悟的心。


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平」是公平,天下众生都得到公平。怎样才能得到公平?就是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是「平」真正的意思,和睦相处就是「和」的意思。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就能带给全球众生幸福美满,带给世界安定和平。


开启人类宝藏的钥匙


中国这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等教育,圣贤教育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效果,完整的记载在《四库全书》与《四库荟要》之中,这是全人类共享无比珍贵的文化宝藏。


让全世界人都享受到中国老祖宗的智慧、理念、方法,帮助我们每个人一生快乐幸福,帮助我们每个人家庭和谐,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帮助整个世界永远没有战争,人类永远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这是我们理想当中的高等教育。让年青人学习,人类的文化珍藏就不至于失传了,而且能发扬光大,传给后世。


对如何解决现代社会所遇到的这些冲突、问题,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理、事、因果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纯粹保存在《四库全书》里。可是,这部书太大,一般人读不了。好在它还有两个精华的小本,就是《群书治要》和《国学治要》这两部书,《群书治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要;《国学治要》是做学问、深入《四库全书》的纲要。


汉字文言文是汉学的入门钥匙,得到这把钥匙,你就能够自在如意的从这些宝库汲取老祖宗五千年智慧经验的精华为自己所用。文言文是古今不变的书面文体,可以毫无障碍的将几千年前古人的思想用这个方法传递给我们,我们也能够懂得,不会错解它的意思。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能够为人类带来幸福和平,让世界各个民族的宝藏、文化遗产,在全球各地都能得到广泛的学习和继承,让个人的安乐、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乃至于世界和平,都能通过高等教育得以实现,我们相信,这真正能够做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万世开太平。


央视纪录片《了凡家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了凡四训》全集电视剧

点击下方蓝字链接在线观看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2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3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4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5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6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7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8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9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0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1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2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3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4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5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6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7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8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19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20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21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22集

👉【了凡四训电视剧】第23集


《了凡四训》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一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请分享给想改变命运的朋友

近些年来,各界大力提倡全民阅读《了凡四训》,期望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命运,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祈诸闻者,学习袁了凡,自强不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勉之!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这篇家训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了如何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先生生活非常的俭朴,在家境允许的前提下,常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亲戚朋友,他每天反省改过,不断的修德养性,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他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训子文》,后来有识之士为了启迪世人,就改名为《了凡四训》。


制定家训和家规历来都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如有《曾国藩家训》,而这些立身处世,修德立业的经验总结,越来越誉为家教的典范,甚至被古今中外的社会的各个阶层所肯定。


曾国藩就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甚至改名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了凡四训电子书获取请加微信973454358



这篇家训一共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一、立命之学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将自己的经历,所见到的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儿子,希望他的儿子袁天启不要被命运束缚住。


有一天他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这是一位高僧。于是他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云谷禅师就说:凡是一个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的纠缠,而你静坐三天,我没有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


袁了凡就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得意,什么时候倒霉,都是定数,没办法改变,我何必胡思乱想,浪费精神。


云谷禅师就笑了:我本以为你是什么了不起的豪杰,原来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此话怎讲?”袁了凡追问道。


“只要是平常人,一颗心不停的起妄念,就会被阴阳气数束缚,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不住他,这股善的力量会让他转祸为福。当然极恶之人,数也拘不住他,这股恶的力量,会让他转福为祸”云谷禅师解释道。


《诗经》上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


《易经》也是为一些有道德有仁义的君子打算,帮助他们趋吉避凶,往吉祥的方向去。


如果说命运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如何可以趋,凶险又哪里可以避呢?《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二、改过之法


《左传》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改过,要发三心:第一是耻心,第二是畏心,第三是勇心。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所以,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断毒树,直断其根,不要简单的摘几片叶子,或者砍几个树枝,要从心底彻底的认识和改过。


小的过失尚且要改,大的罪孽自然不能再犯。在《左传》《国语》等记载史实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来往频繁,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往往仅凭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


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的时候,预先显露出来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内心,而表现在外的行为。


处事稳重,待人厚道的人,往往福报深厚,行为不庄重,待人刻薄的,容易招惹灾祸。如果想要得到福报,避开灾祸,就要从改正过失开始。


首先,要发起羞耻心,很多时候,我们偷偷的做了一些不合乎道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不知道,而表现出傲慢的样子,毫无一点羞愧之心,于是就这样沉沦下去,一错再错。


然后,要有恐惧之心,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千万不要有自欺欺人的心态,以为别人没看见,就可以肆无忌惮。


一个人只要能发出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盏明灯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的黑暗就可以去除。所以过失不论大小,只要可以改过,便是可贵的。


最后,就是要有勇猛心。人犯错后不能改过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得过且过,明白过失之后,立即痛下决心,不可以延迟,犹豫不决,东等西等,自欺欺人。


犯小过,就要像尖刺戳进肉内一样,必须赶快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业,更要像毒蛇咬到手指一样,尽快吸出毒液,斩断毒血流通之处,不可以有一点犹豫,以免毒液蔓延全身。


如果能具备这三种心,一旦发现过失,立即改正。一定可以枯木逢春,福德深厚。《了凡四训电子书获取请加微信973454358。


三、积善之方


对于善恶的判断,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为善要明理,理智,不要一时感情用事,以为自己在帮人,实际上是造恶。


为善的方式有很多,简单的说大约有这十种:


与人为善,看到别人有一点善心,就帮助他,让他的善心增长,看到别人做善事,力量不够,就去帮忙,使得善举可以完成。


存敬爱之心。比自己好的人,比自己年长的人,要敬重,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不如自己的人,要爱护。


成人之美。譬如有人想做好事,但是没有决心,应该鼓励和支持他去完成,别人遇到困难不能前进,可以帮助他,指引他。切忌不可以有嫉妒他人之心,存心破坏。


劝人为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但自己做,也要劝导别人多做。


救人之危。世人多喜欢颈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伸手拉一把,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帮助他人解决危机困境。


兴建大利。有大力量的人,可以做一些利益大众的事情,比如当官的可以为国为民多做些好事实事。


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万种善行,以布施为首要。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做一些公益捐赠,帮助他人,积累福报。


护持正法。知道善恶,明辨是非,多读圣贤经典,具有正知正见。


敬重尊长。对于比自己年长,比自己有学问,见识高的人,都要存敬重之心,不可因为嫉妒,就诋毁轻看。


爱惜物命。珍惜粮食,爱惜动物。不可胡乱糟践杀害。


四、谦德之效


《易经》中唯“谦”这一卦,六爻皆吉。《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


《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天道就是,凡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使得他亏损,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好处。地道就是,骄傲自满的人,要让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的满足,而谦虚的人使得他滋润不枯竭,就像低洼的地方一样,必定让它填满。鬼神的道理就是,骄傲的人使得他受害,谦虚的人就让他得福。人的道理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


《了凡四训》上说:“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懂得谦虚的人,便知道了“日新又新”的重要。学问要进步,为人处事要进步,每一样进步都是从谦虚得来,若无谦虚,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便不会再有进步的行动,所以称为谦德。


这四个部分都是在讲修心的重要性,正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稻盛和夫早年读到《了凡四训》后,就将其所为人生指导。


他后来也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的《了凡四训》,顿悟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到每次经历的时候,你的心中怎样去想,怎样去描绘自己的愿望,这些想法和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心里都是美好,你做的是善事,肯定会有好报,相反,你每日居心叵测,做恶事,肯定会有恶报,从此以后,我就认为: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做到“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点,那么福气、运气,自然会降临。


了凡四训》电子书
免费获取请加微信973454358

发心,改过,勿自欺!

人的一生很短暂!

请做些对国家社会家庭有意义的事情


感恩阅读与分享,共同传递正能量!

传统文化扎根网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堂堂正正一辈子!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