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旷,字宽亮。隋朝信都武强(河北省武强县)人,曾任平乡令、临颍令、莒州刺史等职。
在以前的史料记载中,刘旷生卒年不详,籍贯也不清楚。后来衡水市武强县出土了一方汉白玉墓志,其上刻有401个字的铭文。学者们据此推断这是刘旷的墓志铭,从中获得了关于他比较详细的资料。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刘旷被任命为平乡县令(今河北省平乡县)。上任之时,他没有随从,独自一人骑马前往,人称单骑之官。
在治理平乡的七年里,刘旷推行德政,对百姓仁爱、宽恕、厚道。处理百姓之间的纠纷,他不轻易施加刑罚,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悦诚服地互相道歉后离开。刘旷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用良好德行感化百姓,使平乡县风清气正、教化广布。
刘旷把为官所得俸禄,全部用于赈施穷困贫乏之人。老百姓感其德化,出于善意地相互间互相鼓励劝勉,传递正能量,大家一致认为:“有君如此,何得为非?”意思是说:有这样的好领导,你我还好意思去做坏事吗?
在出任平乡县令的七年中,县域监狱中没有一个囚犯,人们相互间的诤讼打官司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监狱原先关押犯人的场所都长满了青草,县衙门庭前是门可罗雀,没有前来上访诤讼之人。
刘旷后来奉命到临颖县任县令,临离开的那一天,老百姓和地方官吏们知道消息后,纷纷前来送行,大家十分不舍,无论少长,都号哭涕泣不已,沿途相送的人是“数百里不绝”,那场面,读之无不动容。
公元587年,刘旷升迁临颍令。他继续施行德政,同样取得良好成效。四年后,在全国官吏考核中,刘旷的政绩位列第一。史书载“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
尚书左仆射高颎将刘旷的非凡业绩汇报给隋文帝。隋文帝杨坚是开国皇帝,深谙官场社会弊病,更明白治理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因此非常注重官吏选拔。
他听了高颎的汇报后,专门召见刘旷,对他说:“天下的县令固然很多,爱卿以清正廉洁与他们不同,真是太好了!”又回头对侍臣说:“若不特意奖赏,怎么去勉励其他官员勤政爱民呢?”于是专门发出奖赏诏书,擢升刘旷为莒州刺史。
刘旷一生不忘读书学习。据推算,他任平乡县令时已55岁,任临颍令时62岁,任莒州刺史已有65岁,史载他没有私产,唯一的家产就是一担书而已。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