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还烧纸吗?听听贾宝玉怎么说 | 津报早评

时事   2024-11-01 06:03   天津  

文 | 木棉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时值深秋,人们陆续换上厚衣物御寒,与此同时也准备了敬献给亡亲故人的冥衣,称之为“送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先人、缅怀逝者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在民间,烧纸钱是其中一种传统的方式,人们认为通过烧纸钱可以让先人得到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安慰。古有描写寒衣节情形的七绝古诗:“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然而,时代在发展,传统民俗既要传承又要更新,包括很多人早已习惯的“老例儿”,已经与现代文明生活格格不入了。尤其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焚烧冥纸冥币,不仅污染环境、扰乱秩序,而且有重大火灾隐患。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道路、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区域焚烧冥币等迷信用品。

其实就拿寒衣节来说,虽然历史悠久,但最早只是以猎物为祭品,直到宋代才衍生出“送冥衣”的习俗。可见,传统习俗、礼仪制度等,都有着与时俱进的必然性。

追思故人,贵在心意,并非焚香烧纸才是怀念。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就曾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对烧纸的不满:“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心祭重于形祭,一束鲜花、一个鞠躬,乃至一份深深的思念,都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对逝者的哀思。

当然,传统民俗是长期积累积淀下来的结果,面对其中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契合的地方,只有有疏有堵、疏堵结合,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公共资源,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祭奠途径,才能引导更多的人从简从俭文明祭扫。近年来,本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市民文明祭祀,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从2005年起推出的“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系列活动,至今20年来,这种不抱骨灰盒、不烧纸的简约祭扫方式,在天津已深入人心;再比如,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民政部门会在部分社区开展市级文明祭扫活动并搭建免费网上祭扫平台,引导市民通过社区活动祭奠逝去亲人,营造文明祭扫的良好氛围……

文明祭扫,不仅是一个时尚的主题,更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文明祭扫的实际行动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文明新风。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