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2月13日版面图
散落在秀谷幽岩和飞瀑名泉的石壁上,“岭南第一山”罗浮山摩崖石刻现登记在册的便有230余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近日,记者获悉,当地拟将罗浮山摩崖石刻申报为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浮山摩崖石刻盛于唐宋,直至清末仍连绵不断,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墨宝真迹,如同“书法展览馆”,至今这一“文化宝藏”仍吸引着许多爱好者孜孜不倦地研究。近年来,随着民间力量、高校机构的加入,罗浮山摩崖石刻这颗明珠更是闪耀着光芒。
“岭南第一山”别具一格,是横书与竖书的“混搭” 谢文山 摄
数百处石刻散落于幽岩飞瀑
走进罗浮山的奇山怪石名洞名泉之中,人们的目光总是会被琳琅满目的朱色石刻吸引住。这些石刻字体或珠圆玉润、或古朴清雅、或笔走龙蛇。规格上有大有小,或小不盈寸或大至数米。
摩崖石刻,又有金石之称。据《穆天子传》所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石刻的记载,迄今已有三千多年。
罗浮山摩崖石刻兴于唐宋,直至清末民初仍连绵不断。据罗浮山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唐晓文介绍,现登记在册的罗浮山摩崖石刻有230处,已于1989年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因罗浮山而生,与罗浮山相得益彰。罗浮山儒释道同生共存,人文生态葳蕤丰茂,加之山体多裸露大石,给文人高士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平台。梁王萧誉,道宗葛洪,文豪苏轼,学者湛若水、张萱、洪垣、庞嵩,政治家祖无择、叶春及、丘逢甲、刘纪文,书画家谢兰生、黄培芳、秦咢生、连登,社会活动家黎应钟,还有数不清的本地官宦、文人游客等纷纷在此留下墨宝。
丘逢甲题刻的“会仙桥”,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路过,却少人注意
日积月累,至今蔚为大观,形成了这座诸体兼备、琳琅满目的书法文库,至今吸引着许多爱好者孜孜不倦地研究。
近年来,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教师黄小龙、黄燕进曾多次上山开展调研采风。“每几十步就有一石刻”,黄燕进首次看到罗浮山摩崖石刻,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罗浮山摩崖石刻在广东书法史上颇具代表性,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从书体样式上看,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从规格上看,有的小中见大,自有天地,有的斧山凿壁,作擘窠大字;从历史价值、内容上看,有迄今悠久的宋代摩崖“长寿涧”,有最人熟知的篆书“罗浮”,有字数最多的“逃暗记”,还有相传为“飞仙剑书”的“朝吴暮粤,水天一色。长啸归来,山青月白”等。
“除了书法艺术价值,摩崖石刻背后的历史价值更值得挖掘,能够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黄小龙举例说,从石刻的主题可一窥当时的社会文化变迁。经研究。从宋元至近现代,罗浮山的石刻文献经历了一个与社会变迁相表里的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主题蕴含着从宗教文化、杂合文化向治世文化渐进的发展趋势,“这一个案研究的尝试,或可为历史学、艺术学跨学科视角下的石刻书法艺术研究,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
《逃闇记》是面积较大、史料价值较高的明代摩崖石刻
民间力量、高校机构接力守护
深山里藏着一个浩瀚的石刻世界。据旧志记载,罗浮山摩崖石刻足足有2000多处,历经千年,不少已湮没或难觅。然而,近7年来,陆续发现了70余处。
“这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加持!”唐晓文说,众多石刻爱好者会自发加入寻找摩崖石刻的队伍之中,有的甚至坚持廿载。黄景营便是对罗浮山摩崖石刻文物保护贡献最大的当地村民,一人探索发现了新石刻30余处。
作为土生土长的罗浮山人,黄景营自小就经常跟从父辈进出大山之中。迷彩鞋、柴刀、自制登山钢棍是他必备的三件套,常常独行于人迹罕见的荒野之中,穿梭在密林、荆棘、藤蔓之间,提防蚊虫、毒蛇、风雨、失温、滑摔等各种危险。
他想尽办法收集罗浮山文化书籍,按照志书所记载的位置反反复复地搜寻。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及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皇帝御赐经书、匾额的宝积寺,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宋代苏东坡在《游罗浮题名记》中明确记载“入延祥寺宝积寺,礼天竺瑞象”“还宿宝积中阁”。然而,宝积寺的具体位置一直是难解之谜。
黄景营为了寻找宝积寺附近的摩崖石刻,朝着各个方向探索目的地,因山高林密,前几次都以失败告终。经过不懈努力,他发现了一条依稀的小山径,循着小山径,钻过几个山谷,翻过几条山冈,在山腰一处平坦的密林中赫然发现了宝积寺的遗址,同时也找到了周边的摩崖石刻:志书记载的“罗汉岩”“阿弥陀佛”“宝积飞泉”“狮子朝岩”和“古佛岩”石刻,以及志书没有记载的“知音”石刻。
多年来,黄景营不仅探索发现了罗浮山新石刻30余处,还无偿带领罗浮山文物管理所走遍了全山各个片区的百余处摩崖石刻。
除了民间爱好者之外,罗浮山这一文化瑰宝也引起了当地高校的关注,创新开展教学模式。立足于丰富的摩崖石刻资源,黄小龙、黄燕进在罗浮山写生基地开展实景教学系列课程——罗浮山下的书法课,进行沉浸式现场教学。
据黄小龙介绍,当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罗浮山之中,面对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的摩崖石刻时,他们会被其壮观景象所震撼。深入接触后,更是激发了学生对摩崖石刻文化内涵的兴趣。学生可以尝试模仿石刻书法进行创作,或者通过撰写观后感、绘制插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与此同时,黄小龙、黄燕进观察发现,目前人们对摩崖石刻的关注、挖掘、转化、利用甚少,亟待解决。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罗浮山摩崖石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在促进地区文化发展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无人提及。此外,缺乏文化内涵的展示,导致大多数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名副其实地“养在深闺人未识”。
“事实上,摩崖石刻活化利用的空间巨大。”他们建议,摩崖石刻风吹日晒,可以通过数字拓片永久“存档”;与文化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开展研讨会;举办摩崖石刻画展;开展摩崖石刻文创产品创作;打造摩崖石刻地图等。
“罗浮山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文化之魂”
除了摩崖石刻之外,历代罗浮游诗、罗浮志书、罗浮楹联和罗浮神话传说等,共同组成了宝贵的罗浮山文化遗产,凝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当前,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建设备受瞩目。《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引领区建设要坚持文化赋能、创新引领,深入挖掘引领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岭南人文新高地。
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过程中,罗浮山何去何从?“罗浮山不仅是引领区的文化之魂,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靠山!”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吴志才认为,文化是罗浮山未来能否跻身世界名山行列的关键所在,罗浮山应以世界级文化旅游胜地为定位,树立“先立文化、再造景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策略,全力建设世界级景区。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罗浮山正在行动。近年来,罗浮山全力打好“文化+旅游”融合牌,不断丰富罗浮山文化内涵,积极开展罗浮山文化大讲堂,开展罗浮山药用植物识别导师“传帮带”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挖掘摩崖石刻,完善两馆藏品,不断加强罗浮山文旅资源的展示和推广。同时配合深入打造葛洪IP,举办第二届葛洪文化节。在文创产品方面,创新推出“罗浮山居图”丝巾、香珠手串等,将罗浮山的传统诗词文化、中草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
罗浮山文旅活动不断“出圈”。新春年俗、清明艾文化、五一汉服巡游、罗浮修禊、开笔礼、中秋“灯月计划·趣游罗浮”等主题活动……仅今年国庆假期7天,罗浮山入园人数就达17.8万人次,创下新高。
研学旅游也是罗浮山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今年,罗浮山景区被授予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基地称号,并以“红色+中医药+自然科普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入选广东省50个特色研学产品,通过参加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推介会、对接周边高校资源等,充分激活研学旅游市场,今年累计吸引约1.75万人次参与研学活动。
【文脉链接】
罗浮山堪称岭南人文渊薮
在道教创立之前,就有不少方术之士逾岭来罗浮山活动。东晋葛洪在罗浮山对民间流传的道教两大派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进行大刀阔斧地革新改造。《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为道教构造种种修炼方法,建立了整套修炼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上述种种行动被称为道教历史上的第一次革新。此后罗浮山道教文化为世人所仰慕,全国各地不断有世外高人上山修道,使罗浮山成为全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七洞天”。
随着隋唐贬官的先后到来、两宋国家经济中心南移,岭南儒生从“进口”逐渐转成“自产”,明清时程朱理学、湛王心学纷至沓来,罗浮山就此成为儒释道三家交错融合之地,“堪称岭南人文渊薮。”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博罗发布
24小时
热点
● 长宁福田两镇合并新设镇拟命名为长宁...
- - - - - - - - 友 情 链 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