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考中游队顺利完成野外科考任务
文摘
2024-09-13 17:05
陕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2024年8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长安大学、河南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2024年黄河全域科学考察正式启动。2024年黄河科考以“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安澜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科学问题,在2023年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考察研究。本次黄河科考分为上、中、下游三支科考队伍,中游科考队主要关注极端事件与生态屏障安全,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为“极端事件对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安全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黄河中游科考队细分为六个科考小组,分别为生态屏障组、极端天气事件组、地质灾害链组、黄河水利工程组、聚湫/淤地坝组、泾河上游水土流失组。2024年8月7日前后,六支科考小组陆续从西安出发,途径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六省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科考工作。生态屏障科考小组重点关注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结构、功能、体系和存在问题,此次调研的重点包括: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区划、黄河中游不同生态屏障区功能发挥现状与问题等。为此,生态屏障分队先后赴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等多个野外考察点进行调研,开展座谈交流,调研区域涵盖半干旱区沙漠和草地、半湿润区森林等不同气候和植被类型。科考过程中,生态屏障分队还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市、米脂县高西沟和延安市志丹县调查当地水土保持、水沙调控、防风固沙和土壤改良等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功能发挥现状的调查。图1 黄河中游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调研
极端天气事件科考小组主要关注黄河中游极端天气发生历史状况、规律和趋势预估,沿黄河“几”字弯考察黄土高原不同降水梯度带上现代蜗牛群落生态环境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活体蜗牛样本,并对多个末次间冰期黄土剖面进行了踏勘。经历了16天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考察任务。后续将利用现代蜗牛壳体开展天气尺度现代校准和极端降水重建工作,为探究过去极端降水事件对黄河流域地质灾害的影响提供宝贵地质生物证据。黄土灾害链科考小组重点围绕黄河中游黄土塬区、黄土山城区和人类营力改造区的黄土灾害链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等三个方面,赴黄河中游流域甘肃、陕西两省四市开展了实地考察与调研,查明了兰州老狼沟典型灾害链的链式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榆林佳县刘家山地质灾害链的自动监测网络。黄河水利工程科考小组主要关注黄河潼关段高程长时期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预估古贤水库运行后潼关高程变化趋势等科学问题。小组顺河道考察黄河地貌特征、黄河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潼关高程和宁夏先行区及黄河几字弯的影响,起点为三门峡水库,终点为银川河段。图5 黄河水利工程小组在黄河潼关段与几字弯地区考察为深入探究聚湫和淤地坝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中的成效,评估极端暴雨事件的长期影响,聚湫/淤地坝小组深入黄土高原两省三市六县的沟壑区与丘陵区,开展科学考察。图6 聚湫/淤地坝小组深入黄土高原沟壑区与丘陵区考察为阐明泾河上游土壤侵蚀剧烈、河流输沙量高的问题,科考小组重点考察了泾河和北洛河上中游的地形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及极端气候影响,发现马莲河上游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植被覆盖差,是泾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其中,洪德水文站以上的东川支流,河道较窄且侵蚀最严重、植被覆盖差、含沙量大,对马莲河高含沙量的贡献最大。8月22日,黄河中游各科考小组在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站的洛川主站汇合,就地总结中游科考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科考小组一致认为,野外科考时间较短,现象观察较多,理论认识需要进一步进行总结和分析,深化对黄土高原屏障安全与极端事件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及时提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应对极端事件的策略,保障黄河安澜和长治久安,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