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鄂尔多斯的创建实践(三)——“暖城·和谐芯”:续写“三交”新篇章

政务   2024-07-03 18:43   内蒙古  

点击蓝字

2024

关注我们

     黄河从草原流过,长城内外是一家。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建设、共同生活的地方,秦修直道、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绢马互市等都在这里留下印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线贯穿古今。新时代,鄂尔多斯市深入挖掘各民族“三交”史,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暖城·和谐芯”品牌,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打造有形阵地:

21℃的社区,360°的暖



      绵“暖城”鄂尔多斯有多暖?在康新街道悦和社区,答案是:21℃。

      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悦和社区,是市级保障性住房所在地,外来人口达99%,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多为产业工人。社区通过打造“21℃暖”党建品牌,构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楼栋党群服务角、楼层党群服务点、睦邻党群服务户”五级体系,零距离服务各族群众。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巧手达人”王秀珍正在整理徒弟们的剪纸作品。王秀珍擅长剪纸、编织等手工制作,不少邻居纷纷向她请教。“这几幅《梅兰竹菊》,是我的蒙古族徒弟苏彩剪的。”走廊里的“党群连心 石榴情深”剪纸艺术展板块,王秀珍师徒的作品同时“上墙”展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培养兴趣有空间,发挥余热有平台。在悦和社区,各族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年轻人也少了“后顾之忧”。

     “今天心情怎么样?来这里转转,给生活增加点甜味吧!”小区党群服务站里,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坊、幸福客厅、民情驿站等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能量“补给”。

      安静的“悦·览”图书室里,28岁的苏敏正在看书。“我是通辽人,租了公租房,正在备考公务员。”苏敏说,“这里居住环境好,邻里氛围好,大家经常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

      “石榴籽+幸福在找你”“石榴籽+幸福追梦人”“石榴籽+情暖小屋”“石榴籽+温暖show”……立足多元需求,社区将民族团结融入社区建设,有效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共建家园团结阵地、共管家园大小事务、共享家园建设成果,实现党的建设、民族团结和服务群众三融合。”悦和社区党支部书记郭佳说。

      服务站二层廊道墙上,一幅长达8米的彩色画卷《吉祥繁荣石榴红》十分醒目。画中石榴树枝繁叶茂,枝头结满红石榴——这幅寓意美好的画卷,是悦和社区80多位各族群众代表共同创作的。

      “有绘画功底的刘慧、孙秀兰勾勒轮廓,党员、群众代表负责构思和填色,你一笔、我一画,表达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和谐欢乐、密不可分的真实情感。”郭佳说。

      今年78岁的刘慧来自黑龙江省依兰县,是社区“宝藏老人”,孩子们熟悉的“共享奶奶”。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让刘慧帮助同事接孩子,老人这才了解:小区很多双职工都面临孩子托管难题,于是开始义务帮助邻居接孩子。十多年来,在她的感染下,很多老人自告奋勇当起“共享奶奶”“共享爷爷”。

    “对我们这些身体不错、有空闲时间的老人,社区空降‘孙子’‘孙女’,能不开心吗?当然会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刘慧说,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团结互助的社区,“感觉很温馨,也很幸福。”

      21℃的党建温度,360°的人文关怀。像这样邻里和谐、亲如一家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在鄂尔多斯还有很多。通过打造“三交”共生繁荣示范带,实施“石榴籽+”精品示范工程,各行业、各领域,特别是企业、嘎查村(社区)等,涌现出一大批“石榴籽”示范区示范单位,共同唱响“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



用好有感载体:

“三项计划”落地成果多



      “湖南妹子肖彬嫁到伊旗一户蒙古族家庭,从婆婆做的酥油中得到灵感,设计研发出酥油口红。”

      “‘王爷的茶’潮流打卡店走红,吸引年轻人到伊旗郡王府,重温‘乌兰夫三进郡王府’等红色历史。”

      “每年八九月,布拉格嘎查的珠拉格牧家乐主人,都会邀请周边牧民和游客免费参与家庭式那达慕,展示民族风俗、饮食、蒙古包等传统文化魅力。”

      ……

      2023年9月3日,在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主题沙龙上,伊金霍洛旗委常委、副旗长刘晓东将文旅促“三交”、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故事娓娓道来。“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没有停滞在历史里,而是‘活’在了当下。”刘晓东说。

      又是一年高考季。“一本上线32人,旦增特多布、索南亚配分别考了全省第22名、53名……”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传来的好消息,让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石榴籽”班的老师们很是振奋。

      2019年,伊金霍洛旗与河南县签订教育委托培养协议,由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开设“石榴籽”班,以“民汉合校、统编教学”的方式,5年来共培养5批200余名河南县的高中生。

      在学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展厅里,有一个特别的展陈板块——河南县政府赠送的挂毯、学生笑脸墙、锦旗、奖杯、藏袍、作业本、签名校服及几袋青稞,讲述着“青蒙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学校以‘石榴籽’班为载体,开展‘青蒙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校长陈峥说,今年1月,学校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创共建,与重庆市、成都市、延边州达成共建联盟,与多地联合开展“千校手拉手”“黄河两岸是我家”等活动,推进呼包鄂乌区域“三共三互”工程、“暖城之邀”人才交流,开通“红色石榴号”公交线路、旅游线路,打造“东胜1980”“准格尔之夜”等特色街区、夜间经济聚集地,推出“西安-鄂尔多斯”暖城列车等,创造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有利条件。

      “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人际网’和‘生活圈’,让‘三项计划’落实落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抱成团,实现全方位的嵌入。” 鄂尔多斯市民委副主任张铭说。




深化有效成果:

讲好“三交”故事



      “青春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6月7日,曾在乌审旗乌审召镇插队的南京知青别培吉一行5人,应邀回到“第二故乡”,参加布日都嘎查阿贵希里牧业社的那达慕大会。熟识的地貌、亲切的面容扑面而来,别培吉感慨万千。

      1968年10月,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下,1087名南京知青从南京市下关火车站乘专列,经三天两夜来到鄂尔多斯草原,其中800多名知青被分配到鄂托克旗牧区公社,200多名被分配到乌审旗农牧公社插队落户。

      “中途我们在乌海转车休整时,有人送来了馒头和羊肉。”今年75岁的薛之平,对56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我当时还吃不惯羊肉,只啃了馒头。”

      和牧民们接触,薛之平没多久就学会了蒙古语。插队期间,开荒种地、放牧割草、盖房挖井……这些薛之平都干过,后来,他跟着天津来的医生学习中医、妇产科知识,成为一名马背上的“赤脚医生”,“哪里有需要,背上医疗箱骑马就赶过去。”

      后来,薛之平娶了一位银川姑娘,育有一双儿女,定居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现在是一天也离不开羊肉、奶茶、炒米这些了。”

      当年那些十几岁的知青们,大多与新中国同龄。在草原牧民的关爱下,闯过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白天在戈壁、草原生产劳动,晚上在农舍和蒙古包里,点起油灯、蜡烛学习知识……他们很快融入农牧民中间,在辽阔的草原书写芳华,唱响“与农牧民心连心、与共和国共成长”的青春之歌。

      2023年5月,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牵头的《南京知青在草原》研究项目启动。“回顾峥嵘岁月,记录草原足迹,挖掘、讲述知青扎根草原,以及以知青为纽带、促进南北往来的故事。”项目组负责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说。

      6个课题小组,奔赴南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等城市以及鄂尔多斯多个旗(区),专访306名知青、224名牧民、133名干部,召开多次座谈会,收集大量文字、影像资料,在报纸、刊物、网络等平台刊发系列文章……一年来,项目组交出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

      “水利工地上定格了知青‘救井’的英勇瞬间,知青教师在这里桃李芬芳,赤脚医生遍地开花。他们与牧人水乳交融,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奇海林和团队成员在采访中发现,南京知青在草原的故事,不仅影响着当地各族群众,还流传到大江南北。“南京市的知青纪念馆,鄂托克前旗的知青博物馆、知青之家,都成为热门的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打卡点’。”

      1998年,在南京知青插队鄂尔多斯草原30周年之际,南京与鄂尔多斯结为友好城市。两地不断深化经济协作、文化交流,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时至今日,当年的知青有的长眠在草原深处,有的依旧扎根内蒙古,有的虽返故土却心系草原,成为南北交流、民族交融的桥梁。

      “讲好南京知青故事,传承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推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留给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鄂尔多斯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特古斯表示,将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鄂尔多斯卷》编撰工作,加强鄂尔多斯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阵地建设,多渠道挖掘和讲好鄂尔多斯历史上各民族“三交”故事,为续写民族团结时代佳话添墨加彩。




源:中国民族报

鄂尔多斯民委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