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土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经历着一场从生态困境到绿色崛起的深刻变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典范。
理念引领,绘就生态蓝图
武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市、县党校主体班次“必修课”,每年举办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武威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建设生态大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武威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生态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同时,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涌现出了一批如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和治沙劳模王银吉等全国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全市人民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武威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通过研究出台“五个增长极”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市链长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培育了36家链主企业,谋划实施了190项产业链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72亿元,构建起了生态产业体系的坚实骨架。
在资源利用方面,武威市依托凉州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培育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盘活挖潜”“节约集约”的原则,积极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产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此外,武威市还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275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二位,绿色能源产业成为推动武威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生态修复,重塑山河画卷
武威市的生态修复工作犹如一场重塑山河的伟大战役,在各个战场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的殷切嘱托,武威市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保护制度机制,扎实做好祁连山保护“后半篇”文章。制定印发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长效巡查监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等工作方案,组织相关县区、部门和行业领域专家,坚持常态化监管、动态式修复,每季度开展问题排查、联合巡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及生态恢复情况逐一进行检查评估,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状况较整改前明显改善,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向好,野生动物逐渐回归,曾经受损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成为武威市生态修复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防沙治沙,书写绿色传奇
武威东、西两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但武威人民从未屈服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从“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故事,到八步沙林场绿色防沙带的崛起,武威人民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近年来,武威市围绕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积极谋划申报“三北”六期工程项目,建成了古浪八步沙、民勤青土湖、凉州区邓马营湖等一大批沙漠治理示范样板。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沙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累计完成治沙造林数百万亩,风沙线退缩了数十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探索出了一条荒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水系治理,焕发勃勃生机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魂。武威市深知水系治理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对境内的河流、湖泊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石羊河、红崖水库等水体在精心治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水质清澈,波光粼粼,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生态之美的好去处。
武威市健全了17项河湖长制制度,全市812名河湖长严格履职,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清漂”行动,四级河湖长巡河湖4.85万人次,清理河道湖库垃圾2548吨,确保了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石羊河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河湖,入选全国首批、西北诸河唯一美丽河湖;天祝县获国务院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督查激励支持,庄浪河天祝段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试点,大通河天祝段、石羊河民勤段、杂木河、柳条河等也创建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众多河流湖泊的华丽变身,让武威市的水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成为城市发展的灵动之源。
污染防治,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武威市在污染防治方面坚持铁腕治污,多措并举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着力打好控尘、控烧、控煤、控排、控车、控油“六控”组合拳,凉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截至11月12日,凉州城区优良天数比率达83.9%,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PM10、PM2.5浓度分别为54、27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4.3%、3.7%,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让市民们能够尽情享受清新的空气,也彰显了武威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9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在Ⅱ类及以上,均优于考核目标1—2个类别,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县级及以上和83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也为100%,全市城乡无黑臭水体。通过全流域、全行业、全过程深度节水控水,推广应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99.76万亩、旱作农业50万亩,建立再生水利用协作推进工作机制,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同时全力加快推进外流域调水工程,多渠道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生态的健康稳定。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和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全市无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这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仅为当地人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激励着更多地区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张尚梅 王俊)
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张尚梅 曹忠龙 编 辑:焦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