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7日19时,西藏定日县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28名重症人员转移到市人民医院救治;倒塌房屋3609户。各方救援力量已搜救出被困群众407人,设立14个转移安置点,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04万余人。
1月7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7日晚,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将地震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
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达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西藏地震灾区灾后应急恢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西藏做好地震灾害救灾工作,统筹用于应急抢险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
1月7日22时许,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向西藏紧急调拨的首批5800余件棉帐篷、棉衣被等中央救灾物资已运抵日喀则定日县地震灾区,其余1.6万余件中央救灾物资将于8日陆续运抵灾区。
西藏共调集各级应急救援、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公安干警、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1.2万余人,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工作。自治区、市、县三级共派出医疗救助队伍24支568人、救护车106辆开展转运救治工作,受伤人员获得收治。
截至7日22时,定日县县城及协格尔镇、岗嘎镇、加措乡、绒辖乡、扎西宗乡、长所乡、克玛乡已恢复供电。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造成中国移动在当地177个基站退服。截至7日18时8分,经过9个小时的努力,定日县措果乡、长所乡、曲洛乡移动通信信号已全部抢通。
西藏公路养护部门已于地震当日完成对受影响区域全部路段的排查,截至1月7日18时左右,所有受损路段均已抢通。
截至7日18时,共记录到余震150次,其中4.0-4.9级地震3次,3.0-3.9级16次,目前最大余震4.4级,距主震震中约18公里。定日县周边受灾前后卫星影像对比。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定日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距离地震最近的断层为登么错断裂,距离约11公里,震源机制为拉张型破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和广泛的高原变形,是控制中国大陆西部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机制。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同时受到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高原内部发育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种典型断裂。在这种强烈地壳形变作用下,拉萨地块及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1950年以来,拉萨地块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次,最大为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因此,此次地震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一般来讲,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在其震源区及邻近区域会观测到余震活动,这些余震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减弱,过程中也会存在起伏活动。因此,原震区及附近地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有感地震的可能。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余震和各种次生灾害?若身体被倒塌的建筑物压住,如何避免发生挤压综合征?一起来看↓
余震的总体特点之一,是多数情况下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相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衰减,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持续几个月,有的可能持续十几年或更长时间。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有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因此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请谨慎选址。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建筑物倒塌后,当人被重物压住超过一小时,富含肌肉的肢体躯干会局部缺血缺氧,使肌肉细胞坏死产生毒素,出现挤压伤。此时若马上移开重物,血液重新流入解除压迫的组织,缺氧坏死细胞产生的有毒成分会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器官,从而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出现电解质紊乱、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等,这就是可怕的挤压综合征。
未来一周,定日县的最低气温在-11℃至-18℃左右,白天最高气温-3℃至6℃左右,天气主要以晴为主,风力较大,夜间气温较低。12日前后可能有小雪天气。救灾避灾人员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防范人体失温情况出现。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田兵伟教授建议,应立即停止运动,找一个温暖、干燥的庇护所,用睡垫等隔绝与寒冷面的接触。有条件的及时更换掉湿衣物,优先对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摄入含糖和能量的流食。没有条件的尽量抱团取暖,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将报纸揉搓后垫在外套里面,它们会形成一个微小的空气层,有效减少热量流失,起到保暖效果。
如感到腰腹部或其他部位受凉,可将两张报纸裹在腰腹部,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将其固定。将揉搓后的报纸放入塑料袋内,再将双脚伸进去,可迅速提高温度,但此方法不适合长时间使用。来源丨新华社、国家应急广播(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国家消防救援局、微博@中国天气)
监 制 | 潘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