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丨为何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比往年来得更早、更频繁?

政务   2024-11-13 19:18   河南  



 

导读

今年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出现三次区域性PM2.5污染过程。为何今年秋冬季的污染比往年来得更早、更频繁?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密切关注污染过程发展演变,邀请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

污染过程还在持续,近两天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近两天,污染中心从京津冀中部沿山城市逐渐向南转移,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出现中至重度污染。11月9日—10日上午,区域内的PM2.5污染仍集中在京津冀中部山前地区,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达到中至重度污染水平;10日下午—12日上午,受弱北风扰动影响,区域北部污染形势有所缓解,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另一方面,污染气团南移,区域中南部空气质量明显转差,总体达到中至重度污染水平。截至12日12时,石家庄、保定、焦作出现PM2.5重污染,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174微克/立方米(石家庄,11月9日),小时浓度峰值为207微克/立方米(邢台,11月10日12时);北京市出现1天PM2.5中度污染(9日),10日午后改善并一直保持在优良水平。

11月10—1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污染演变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未来几天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如何?

未来两天区域北部污染逐渐改善,中南部污染持续,17日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恢复至优良水平。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测预报结果,11月12—13日,受东北高压影响,区域中北部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污染气团南移,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城市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14日受可能降水影响,区域大部以轻度污染为主,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15—16日,区域转为受北风影响,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河北中南部仍可能出现中度污染。17日起,受较强西北冷空气影响,区域大部空气质量恢复至优良水平,本次污染过程有望彻底结束。

为何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比往年来得更早、更频繁?

一是区域冷空气活动偏弱,频繁遭遇静稳逆温、高湿大雾等不利气象条件。

气象部门表示,今年北大西洋海温和印度洋海温明显偏高、秋冬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且南下频次低;10月以来,多个台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携带充足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北方空气湿度明显偏高。上述两种条件相叠加,也使得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的持续“静稳和高湿”。

以北京市为例,据气象部门统计,9月以来,6级及以上大风日数比近五年(2019—2023年)同期平均偏少21%。清晨时段频繁出现逆温现象,最强时从近地面到高空300米左右温差超过4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2%、出现大雾天数13天,分别较近五年同期平均偏高7个百分点、偏多91%。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转化,诱发污染过程。

二是区域污染排放仍然超过环境容量,11月以来火电供热等行业排放又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进一步上升。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于高位,从全年来看,污染物排放量仍超出区域环境容量20%以上。

近期,随着各地供暖试水陆续启动,火电供热等行业污染排放显著上升。根据重点源在线监测数据统计,截至11月10日,火电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较10月中旬上升4个百分点,供热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上升20个百分点,区域污染排放进一步增加。

总体来看,区域环境容量呈现显著的时间差异,秋冬季比春夏季平均小30%左右,当出现逆温、近地面小风、高湿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时,区域环境容量进一步减少50%—70%。采暖供热等因素造成秋冬季一次PM2.5、SO2等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上升,有限的环境容量承载了明显过量的污染排放,极易发生污染过程。

为进一步减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过程发生、降低污染峰值、更好保护公众健康,我们除了采取预警应急措施以外,也需要在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污染深度治理工程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常态化和临时性措施相结合,实现区域内污染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来源: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绿色郑州




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到祥符区调研

龙亭区召开景区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安排部署会

市生态环境局调研组到尉氏县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许分局全力做好秸秆禁烧值班巡查工作

●市生态环保工作专班要求全力做好国庆节期间全市大气污染管控工作

禹王台区领导调研节前大气污染防治及安全生产工作

【攻坚在行动】尉氏县环委会水污染防治办开展常态化巡查与水质监测





绿色开封
环境保护、环境监察、环境监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