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本溪

时事   2025-01-26 08:33   辽宁  

展开辽宁省政区地图,一块东西两端宽广、中间部分狭长的区域列于省域东南,这便是本溪。有人把本溪的地形比作一只厚重坚实的哑铃,有人将本溪喻为展翅飞舞的蝴蝶。在我看,说的都对,本溪就是这样一个力与美和谐统一的地方。

本溪的“美”体现在它的五彩斑斓。本溪有着钢铁的“黑”,山水的“绿”,东北抗联和枫叶的“红”,再加上人参等特色林业产业的“金”和美味羊汤的“白”……而本溪的“力”也恰恰体现在这些五彩斑斓的产业资源中。可以说,本溪“色彩”的逐步丰富也见证了城市气质的转变,从钢铁本溪的硬朗到山水本溪的柔美。


俯瞰本溪。


2022年7月,我开始驻站本溪,至今不过三年。时间虽短,感情却深。驻地前,除了如雷贯耳的“本溪水洞”印象颇深之外,本溪之于我,还只是一个地名,印象中应该是一个和老家鞍山类似的黑不溜秋的“工业铁兄弟”。


诚然,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本溪的老牌产业和立市基础。本溪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与历史,工业发展史差不多等同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本溪矿藏丰富,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钢铁城市,以产优质焦煤、低磷铁、特种钢而著称。从矿物的采选冶炼到铸造加工,几乎涵盖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中的多半条产业链。因此,那曾经令人艳羡的“企业工装”,那油亮亮热乎乎的午餐铝制饭盒,那梳着“大辫子”穿行市区的“摩电公交车”就是本溪人的工业文化记忆。


但本溪工业发展之路并非平坦,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陈旧的生产经营模式,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缺乏市场竞争的经营意识和低端的产品结构等都成了本溪工业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本溪拿出滚石上山、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推动存量升级、增量转型,以数字化赋能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如今的本溪工业涅槃重生,“工业强市”步履铿锵。见证着时光的“工业遗产群”依旧矗立,但同时一个全新充满绿色智能的工业产业集群已然崛起。如今的本溪钢铁工业早已褪去乌烟瘴气的“黑色外衣”,披上了闪着夺目光芒的“乌金色皮氅”。


工业的蝶变,佐证了本溪发展底色的焕新。说起二十年前的本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钢铁”“高炉”。曾几何时,市区的天空满是灰黄,又有坊间说法称其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而今天说到本溪,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旖旎灵秀的自然山水,是流丹溢彩的如火枫叶,是四时之景各异而又乐亦无穷的“都市休闲后花园”。从“看不见”到“看不够”,生态本溪闪亮登场。


本钢冷轧总厂成品库。


在本溪,除了厚重的工业外,最叫得响的便是代表着“绿色”的生态资源。


沐浴着北纬40°线的雨露滋养,得益于关东山水的哺育滋润,天地造化蕴养出本溪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底蕴。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内,季风和大陆性气候造就这里四季分明的特征。太子河、浑江、草河三条水系使本溪的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丰沛,不仅足以滋养本市,还成为“辽宁水塔”。守好生态的金饭碗,本溪坚持细做“八分山”、精耕“一分田”、用活“一分水”的发展思路。将生态作为“立市之本”,让绿水青山真切成为金山银山。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厚重的工业相比,本溪的农业略显位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地理性质决定了农业体量的上限。因此多少年来,本溪农业的功能一直是维持“温饱”。但本溪的农业有着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是1947年7月,“南阳岗子钟声”轰然响起,吹响了农民翻身、土地改革的号角,不仅震动了本溪,也震动了全东北。从此农民更加相信,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另一个是当下,近年来本溪在稳固种植业的同时,以政策服务为保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本溪的广大农民在这片热土上,以改革之笔饱蘸辛勤汗水之墨,绘就出“三农”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兼顾着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本溪,展现出一派绿色发展的蓬勃生机。


本溪水洞。    


在生机盎然的本溪,东北抗联文化与自然枫叶资源就是于那翠绿之中渲染出的两抹嫣红。1934年春天,杨靖宇将军率部挺进本溪,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老秃顶子、和尚帽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遗址遗迹。那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与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是本溪的光荣底色。


“莫道关外秋无色,霜枫一夜赤山城”。山城本溪境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尤以枫叶著称,每到秋季,城乡枫红如火,引得八方游客趋之若鹜,本溪也因此获誉“枫叶之都”。再加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让本溪成为“哪儿都不远”的地方,也让本溪成为辽宁人最早的“旅游记忆”之一。如今,周末节假日里“开车搭伴去本溪”就成了省内人短途旅游的重点参考,带着孩子去本溪研学旅行也成为学校和家长的“最优选择”。由此,“都市休闲后花园”成为本溪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蓬勃发展,硬件不断新建,服务不断优化,同时依托极为优异的自然生态条件,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先沐温泉水,再品鲜羊汤,南芬峡谷横渡,再眺五女山秀”的全域旅游城市。以山水洞泉林湖点缀颜值,再配上多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美本溪,仪态万千!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当然,本溪的“力”与“美”绝非仅限于此。首先体现在名字上。1906年,清朝廷“从盛京将军赵尔巽之请”,在“辽阳州属本溪湖附近一带设县建制”。当时的县名“本溪”源于今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之下的“杯犀湖”。“杯犀湖”后因随了口语白话改名为“本溪湖”,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因此,在本溪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外来户和年轻人会称呼这里为字正腔圆的“bēn溪”,而当地老辈人则因为胶辽官话语音的影响,在口语中将“本溪”说成“béi溪”。但如今的本溪人常说:“本是万物之根,溪乃四海之源。本本分分做人,点点滴滴做事。”这是本溪名字的最新意义,也是本溪精神的最好诠释。而“本”的硬朗厚重与“溪”的柔美灵动也恰恰展现着这座城市“力与美”的融合。


本溪的“力”与“美”还源于这里拥有着历史厚重之力与人文文化之美。早在40万年前,本溪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本溪庙后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北京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地处关外的辽东地区也有人类活动。尔后沧海桑田,当中原大地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时候,这里的先民们同样用智慧和勇气所创造出的青铜、铁器、陶瓷都无不证明着,华夏文明“本溪”也在参与,并从未缺席。在朝代的更迭中,“本溪”一直作为“中土”的边陲前沿,见证过战火兵燹,见证过铁血丹心,见证过民族融合,更是见证过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血与火。


除了历史记忆与产业发展的力与美,本溪还有着民族团结之力与市情生活之美。自古以来,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多民族兄弟在本溪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荣辱与共,创造过多元灿烂的文明,演绎过多彩神奇的故事,唱响过壮丽慷慨的史诗。多样的民族也凝聚成本溪人“融合”的精神品格。无论是老东北的原住民,还是当年闯关东的“老客”后代,抑或是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来定居的人,在本溪主打着一个融合。


这“融合”体现在本溪的城市建设,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处世风格中。本溪是典型的山城,虽然依山而建的城区受地理因素影响不容易“做大”,但依山伴水的本溪在“因地制宜”的路上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积极经营城市、打造城市、提升城市品位,融合山与城,兴生态建设,于青山碧水间勾勒出灵气飘逸的锦绣和谐之美。


同样在本溪,与人相交时最直观的就是那股子“融合气儿”“实诚劲儿”“人情味儿”。别管你是来投资兴业的,还是来采风旅游的,不懂的事情一定给你解释清楚,不认识的路高低给你带到地方,不会给羊汤调味的管保帮你调得汤味香醇,只要往餐桌上一坐,一瓶“龙山泉”下肚,你就是咱本溪人了。


这就是本溪,有厚重的历史,有丰富的资源,有多元的文化,更有浓浓的人情味。这就是本溪,力而不骄,美而不争,如同它奇妙的地形。需要拿出“力量”时,本溪是哑铃,拎得起、压得住。需要展现“魅力”时,本溪就是春风中御风而舞的蝴蝶,时刻展现出灵秀绚丽的时代之姿!

作者简介


王铁军,辽宁日报本溪记者站站长,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在辽宁日报从事新闻工作26年,多篇作品获评辽宁新闻奖。


辽宁日报记者王铁军(左)在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汽车用冷轧钢卷生产情况。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者:王铁军

编辑:王思雨  检校:赵琢

责编:王德坤 辛垚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