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辽宁省校园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要素,是塑造新时代学子精神风貌的灵魂基石。校园不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亮点,也承载深厚历史底蕴,是宣传思想文化的前沿。校园历史文化作为精神载体,彰显校园精神,引领办学特色,折射文化底蕴,体现育人功能。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掘校园历史文化育人价值,传承校园精神,省教育厅与辽宁日报联袂推出《行走的场馆思政:走进校园展馆》专题策划,旨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始建于2003年,2021年学校建校90周年之际在南校区建成新校史馆。新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校史馆作为承载学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无处不彰显着厚重的红色基因,教育引导着广大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以沈药红为主色调,渲染出学校的红色基因和优良革命传统。沈阳药科大学于1931年始建于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调剂班。1934年,学校跟随红军长征,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历练,边走边学,边学边战,“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承至今。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下图为学校早期制定的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红色药学人才的办学方针。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藏品。
1949年,学校由佳木斯迁至沈阳,先后更名为东北药学院、沈阳药学院,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1994年,学校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分别为学校题写校名。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藏品。
学校始终坚守在祖国药学领域科学前沿,贡献着沈药力量。延安时期学校与八路军制药厂共同试制药品,佳木斯时期率先研制出抗炎类药物磺胺结晶,上世纪70年代首创多相脂质体剂型……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
建校90余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16万余名药学专门人才,其中包括5位院士和大批知名学者,为新中国成立、国家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校史馆通过举办“开放日”、实物展览等活动,不断尝试场馆育人新模式,现已逐步成为师生校友心中的热门打卡地,形成学校红色文化品牌。讲好沈药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感受红色药学传承
走进沈阳药科大学校史馆,仿佛穿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这座始建于2003年,2021年全新落成的展馆,不仅承载着沈阳药科大学90余年的辉煌历程,更是一部生动的红色药学史诗。
校史馆以沈药红为主色调,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学校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调剂班,到跟随红军长征的历练,再到佳木斯、沈阳的迁移与发展,沈阳药科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的奋斗史。
在这里,我看到了学校早期制定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办学方针,感受到了学校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初心。这些理念不仅塑造了沈阳药科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药学人才。
展品中,那些珍贵的文物和照片,记录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延安时期与八路军制药厂共同试制药品,佳木斯时期研制出抗炎类药物磺胺结晶,以及上世纪70年代首创的多相脂质体剂型……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沈药人的智慧与勇气,更为新中国的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校史馆已成为沈阳药科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不断尝试场馆育人新模式。这里不仅是师生校友心中的热门打卡地,更成为了传承红色文化、讲好沈药故事的重要平台。
走出校史馆,我深感震撼。沈阳药科大学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守初心、勇攀高峰,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报送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刘家良 陈琳琳 窦芳平
编辑:王思雨 检校:赵琢
责编:王德坤 辛垚 审核:李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