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创活力,离不开金融“活水”。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融资高效对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一大批科创企业蓬勃发展。
让“知产”变“资产”
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由于其从检测原理上打破了现有发光体系检测的瓶颈,可将检测灵敏度提升千倍,也被认为是下一代免疫检测技术。
2020年底,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龚秀清回到家乡安徽,带领团队创办合肥国研汉因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单分子诊断医学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为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加精准的新方案。
此前,龚秀清已经在单分子免疫诊断领域深耕多年,其相关研究成果更是被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等高校专家多次引用,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
融资是初创期科创企业普遍面临的一道“坎”。成立两年后,国研汉因也遇到同样的难关。
“传统的银行贷款需要企业提供抵押资产,这恰恰是我们这样初创期科创企业不具备的。”龚秀清回忆道,当时,国研汉因的单分子免疫诊断设备样机已经研发成功,企业因建设标准化厂房占用了大量自有资金,导致流动资金捉襟见肘。
在龚秀清一筹莫展之际,好消息很快传来。
合肥科技农商银行高新分行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后,迅速成立项目专班,进行专业化研判。基于企业扎实的研发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合肥科技农商银行迅速决定通过“共同成长贷”,以信用方式给予企业成长支持授信额度1000万元。
这也是安徽省首笔基于“共同成长计划”发放的贷款。
针对科技信贷风险收益难匹配问题,2023年6月,安徽省在全国首创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创新推出以金融服务优先权为基础的跨周期风险收益动态平衡解决方案,从机制上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相比传统模式,“共同成长计划”鼓励银行授信模式由“看资产”转向“看知产”“看未来”,支持银企双方开展中长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为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期限更长、额度更高的融资支持和一揽子金融服务。
在“共同成长计划”的支持下,一批科创企业发展逐步跃上新台阶。
“有了资金的支持,我们顺利建成了标准化厂房,自主研发的超敏单分子免疫诊断设备成功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龚秀清说,“市场订单也随之稳步增长,预计2024年企业的营收将首次突破千万元。”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末,全市“共同成长计划”累计为3574户科创企业授信1173亿元。相关做法入选中国人民银行科创金融改革优秀实践案例。
“全周期”金融服务
合肥城市云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混合云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成立之初,我们还是研发型企业,没有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手握数个专利却无法及时变现,每年又有大量的研发投入,资金周转不足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合肥城市云证券部负责人李海松说。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兴泰租赁通过设备售后回租、知识产权二次许可融资和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等方式,累计为合肥城市云及其关联企业提供债权融资1.52亿元,助力企业运维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科创“幼苗”长成“大树”,离不开金融创新产品的精准滴灌。
作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合肥不断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传统科技信贷供给,创新金融产品矩阵,拓宽知识产权融资途径,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产品支持。
聚焦科创企业首贷、信用贷等需求,合肥持续构建“贷投债保”多方联动的产品体系,覆盖企业起步、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
目前,全市科创金融产品增至225款,较试验区获批前增长101%,其中信用类产品占比76%、初创期产品占比7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覆盖率达86%。截至2024年9月,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3206亿元、占全省科技贷款比重达44%,带动全市贷款增速持续居省会城市首位。
聚焦科创企业抵押难题,合肥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创新知识产权投行模式,积极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全省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成为全国金融开放领域经验复制推广事项。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专利、商标权质押融资额超50亿元,近三年近150亿元,创历史新高。
成立于2020年5月的合肥芯测半导体有限公司,以CMOS影像传感器封装测试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光”与“感测”类半导体组件的模组化制程、封装技术以及定制化的测试程序开发与服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产能爬坡需要购买新设备,企业经营现金流出现紧张局面。
合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科创金融工作站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将其列为重点服务企业,多次协助企业成功获取杭州银行、地方金融组织的多笔授信,为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支撑。
科创金融工作站,是合肥为科创企业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自首批科创金融工作站设立一年来,全市累计开展融资对接240次,组织活动超百场,为近300家科创企业提供授信近15亿元,构建“科创金融管家服务体系”,实现科创企业融资服务“专人办”“就近办”“小时达”。
与此同时,合肥还鼓励驻肥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已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43家,其中,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12家,实现国有大行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全覆盖、总部级科创保险中心零的突破,各中心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保持22%以上高速增长,高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
耐心资本长期陪伴
不久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细胞级显微镜同步术中快速分子病理诊断指导下的胶质瘤精准切除手术,标志着外科肿瘤切除手术进入细胞级精准时代。
由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突精密”)自主研发的活体细胞扫描仪“安刀”是这例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作为全球首款能术中实时在体细胞级显影的仪器,该设备可辅助医生从细胞层面分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从而实现细胞级的精准切除。
“在我们产业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合肥的耐心资本果断出手支持,为我们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于合肥支持产业创新的力度,树突精密董秘陈廷嘉深有感触。
作为合肥市重要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兴泰资本于2023年11月通过“投引联动”促成树突精密研发生产基地落地合肥,项目总投资5.5亿元,并帮助项目入驻兴泰“科大硅谷”创新单元,享受“兴泰系”一站式科创金融服务。
2024年3月,兴泰资本投资团队经过审慎尽调研判后,通过旗下自主管理的基金对树突精密完成3000万元投资,同时持续为企业对接新的投资机构开展后续轮融资。
科技创新如同一场“探险”,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是科创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合肥持续打造国有直投基金体系,“以投带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既引育了京东方、晶合集成、蔚来汽车等“大象军团”,也培育了树突精密、国研汉因等一批“蚂蚁雄兵”。
在合肥,以国资担当耐心资本先锋力量的“基金丛林”正加速构建。
目前,合肥市政府性基金总规模超4500亿元,市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产业基金全链条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创立成长全周期,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只数、规模均实现3年翻番。
市产投集团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投资促进基金,兴泰集团设立总规模28亿元的S基金和总规模2亿元首支科技招商基金等,有力支持项目落地。
企业上市速度是观察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力重要参照。得益于科创企业的蓬勃发展,合肥“上市军团”也在持续壮大。
2020年以来,合肥新增上市公司42家,2024年新增4家,其中A股3家,居全国城市第8、省会城市第2;新增IPO过会公司3家,其中北交所2家,居全国城市首位。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0家,居全国第6、省会第2,科创板上市公司数占比居全国第2。
如今,在合肥这座科创之城,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原标题: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赋能企业科技创新)
往期回顾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