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的刘启耀纪念馆内,有一对石磨。石磨重达50公斤,厚度约35厘米,直径约45厘米,材质为花岗岩。
▲这方石磨见证了刘启耀在泰和从事地下革命时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如磐初心。
“这是刘启耀在吉安市泰和县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所用的石磨,2023年由泰和县马市镇谭富村村民陈根生无偿捐赠给纪念馆,它见证了刘启耀在泰和从事地下革命时的艰苦岁月,也映照着他坚如磐石的革命初心。”近日,在刘启耀纪念馆,龙口镇党委书记娄向南向记者介绍道。
▲2013年1月,泰和县马市镇谭富村村民陈根生(中)向刘启耀纪念馆无偿捐赠刘启耀在泰和县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所用的石磨。
刘启耀,1899年4月出生在兴国县龙口乡睦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兴国县委交通员、睦埠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工联主席等职,1933年12月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在艰难困苦中他也分毫未动用党的经费,因此被后人称为“腰缠万贯讨米人”。
“1935年1月,刘启耀在宁都县小布的一次突围战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为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刘启耀背着金条和银元、首饰,在遂川、万安、泰和等地流浪讨米,一边做豆腐、卖水酒度日,一边暗中打探红军消息。这是刘启耀在泰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做豆腐所用的石磨。”在刘启耀纪念馆内,有这样一段文字对这对石磨进行介绍。
▲游客在启耀纪念馆聆听刘启耀的感人故事。
金条和银元是哪儿来的?刘启耀背着金条和银元为什么还要去乞讨呢?这要从1935年的一次战斗突围说起。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曾山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然而,1935年1月,中央苏区的所有交通要道均被敌人占领,而曾山、刘启耀等率领的部队被紧紧地包围在宁都小布的树陂地区,形势十分危急。此时,部队举行紧急突围会议,决定由曾山、刘启耀等率队伍从三条路线进行突围。
据刘启耀的重孙女刘香女回忆说,她小时候跟刘启耀的爱人谢招娇一起生活时,曾听谢招娇说过,在此次突围会议上,曾山交给刘启耀一项特殊的任务——保管好党组织经费金条和银元。
就这样,刘启耀率领军区教导队、警卫营等部从东固进行突围。然而,突围中部队遭到强敌的围追堵截,被围困于小布以北的崇山峻岭之中。经过十余天的辗转迂回,部队始终未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刘启耀不幸中弹。
当时,国民党和我党组织都认为他已经牺牲了,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因多年未见刘启耀,也认为他已牺牲了。
据兴国县史志研究室三级主任科员丁志操介绍,事实上刘启耀在这次战斗中并没有牺牲,只是中弹昏迷。当时刘启耀负伤以后,他的庚兄就把刘启耀藏在那些牺牲战友们的遗体中掩藏起来,并把刘启耀的衣服脱下来穿在自己身上,拿着他的驳壳枪、怀表和党员证,伪装成刘启耀。然而不幸的是,刘启耀的庚兄在突围中也牺牲了。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找到刘启耀的驳壳枪、怀表和党员证,便信以为真,大肆宣传他们击毙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
刘启耀苏醒过来后发现,身上带着的金条和银元还在,周围却没有活着的战友。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他白天藏在山上,晚上出去寻找草药治伤。伤愈后,刘启耀马上下山寻找党组织。他一边乞讨,一边向村民打听失散的同志。
为了党组织经费安全,刘启耀隐姓埋名,背着金条辗转遂川、万安、泰和等地,一边乞讨,一边寻找党组织。
刘启耀在泰和做豆腐卖水酒所得全部用作活动经费,先后在兴国、泰和等地营救、联络、发展党员3000余名。
经过近两年的奔波和努力,刘启耀陆续和一些失散的同志取得了联系。1937年1月,刘启耀与其他同志一起,在吉安泰和成立了江西临时省委。
但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缺少经费。于是,刘启耀就撕开衣服,拿出一直随身携带的金条和银元作为经费。中共江西临时省委利用这笔经费购买了一栋房屋,并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建立了省委秘密机关,剩余经费用于保释狱中的同志。
“刘启耀是苏区干部的典型代表,也是苏区精神的具体实践者和体现者。”娄向南说,睦埠村在深入挖掘刘启耀感人事迹内涵的基础上,依托“红、古、绿”特色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围绕刘启耀纪念馆和启耀红培中心,不断开发丰富核心景区配套设施、优化接待服务功能,做好红培、研学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乡村文旅业态逐步完善,“启耀故里”名片愈加耀眼。
▲睦埠村大力推进村庄环境规划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