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经常熬夜的人,脑子会更好?浙江大学最新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的人和中间型认知更佳!》在舆论圈刷屏。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常识。
事实果真如此吗?
该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结论如下:
长期以来,睡眠时间和认知功能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大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不足或过多的睡眠时间都会对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但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注意到,之前的研究忽视了人类内在的生理节奏差异,即昼夜节律类型的影响。
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分析了26,820名53-86岁受试者的睡眠模式和认知测试成绩。结果显示,与普遍观念不同,夜间型和中间型个体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出色,得分高于晨型个体。
具体来看,正常睡眠时间(7-9小时)的受试者认知得分整体较高。而且,与之前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睡眠时间过长(9小时以上)的受试者认知得分并未下降。相反,最高分集中在睡眠时间8.5-10小时的人群中。
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也展现出明显的认知差异。晚睡晚起的夜间型和中间型个体,认知表现优于早起早睡的晨型个体。尤其是在复杂的理解与推理任务中,他们的优势更为明显。
事实真的如此么?研究有没有瑕疵?对此:
英国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研究经费负责人Jacqui Hanley博士说:
“这项大型研究着眼于人们的睡眠模式与记忆和思维能力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睡眠太少,但也太多,会影响认知。但这项研究为那些认为自己是“早上”或“晚上”的人的记忆和思维差异提供了有趣的见解。
“然而,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很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人们的睡眠模式。研究人员依赖于人们自我报告他们的睡眠习惯,这可能会导致错误,因为人们往往会高估或低估他们的睡眠质量。
如果没有关于大脑中发生的事情的详细图片,我们也不知道作为一个“早上”或“晚上”的人是否会影响记忆和思维,或者认知能力的下降是否会导致睡眠模式的改变。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考虑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如何影响我们所看到的,并更好地了解大脑中导致认知变化的潜在机制。
1
“'做一个夜猫子可能会让你更敏锐'夸大了这个结论。虽然研究设计很好,但存在重要的局限性。特别是作者没有解决的问题,使有关时间型和认知能力的结果受到质疑。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从未说明参与者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参加了认知测试,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结果产生严重影响。此外,提交人还指出,他们没有考虑到参与者的教育程度。
“在我的专家看来,主要的结论应该是,早起者比'夜猫子'更有生产力的文化信念经不起科学审查。虽然每个人都应该致力于每晚获得高质量的睡眠,但我们也应该努力了解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处于(认知)最佳状态,并以适合我们的方式工作。尤其是夜猫子,不应该羞于适应一种有利于'早睡早起'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