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示
01
重点关注传染病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发病后,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老年人和免疫低下者感染后转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征。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也可能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
(四)诺如病毒腹泻病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村中常有疫情发生。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则较多有呕吐。
(五)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可分为潜伏性和活动性。潜伏性结核感染指患者体内存在结核菌,但体内免疫系统阻止其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这意味着结核感染后不会立刻出现症状,也无法传播给他人,但可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指结核菌在体内繁殖并引起症状。活动性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在人群密集区域工作或生活、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可能增加患肺结核的风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连续咳嗽超过2周并伴有黏稠浓痰或血痰、发热、寒颤、疲乏、气短、缺乏食欲和体重减轻。
02
主要预防措施
(一)个人防护篇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多喝白开水,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2.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尽量居家休息,不带病上班上课,减少疾病传播。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正确烹饪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尤其是食用贝类海鲜等高风险感染诺如病毒的食品应保证彻底煮熟。不喝生水,饮用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入医院、地铁、公交、商场等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手帕、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保持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提升防范虫媒传染病意识。及时打扫卫生,保持室内清洁;清除室内外积水,消除病媒生物的滋生场所。外出活动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并涂抹防蚊液;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长时间逗留;勤晒被褥,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居室可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灭蝇灯等装备;必要时喷洒杀虫剂。
6.接种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非常有效的防护手段。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麻疹、水痘、流感、流腮等,儿童、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二)家校防护篇
1、学校方面
1.“检”:开展晨午晚检,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督促就诊治疗,排除传染病;
2.“追”:追查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
3.“报”: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4.“拒”:患病学生在传染期不得带病上课;
5.“查”:入学接种证查验,返校复课证明查验;
6.“洁”:日常清洁和消毒;
7.“宣”: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2、学生方面
1.“防”: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手部卫生;
2.“报”:出现身体不舒服,立即告诉老师和家长;
3.“养”:患病后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3、家长方面
1.“防”: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
2.“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
3.“报”:因病缺勤及患病原因报告班主任;
4.“养”:让患儿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