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传奇地图,在红军长征途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文化   2024-12-23 00:57   意大利  


勃沙特的法文地图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张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版地图。在这张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的地图背后,隐藏着一段传奇的长征故事。

1934年10月1日,这是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的领导下离开湘赣苏区开始长征后的第56天。经过短暂的战斗,红六军团的战士攻克了贵州东部的山区小城旧州。

同样在这一天,刚刚看望完朋友的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和妻子,带着他们的佣人、厨师和挑夫,离开了旧州的一座教堂,这里距离他们位于镇远的家步行只要三天的路程。但是,在旧州城外一条偏僻的山路上,他们和一支陌生的军队不期而遇。

“当我们爬上一座距预定在那里过夜的小村落三分之一英里远的山顶时,突然灌木丛中冲出了一些人,他们像捕猎一样抓住了我们。”勃沙特后来回忆说。

勃沙特发现这些人戴着相同的帽子,这种帽子的顶很大,周边有菱形凸起,有点像西方赛马手的帽子。这些人的衣服很杂乱破旧,差不多一人一个样。勃沙特被吓得够呛,以为他们遇到了横行在山林里的强盗团伙。勃沙特一行被这些人带到了山下的一个村子里。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抓住他们的是什么人。在暂时扣留他们的茅草房里,勃沙特注意到墙壁上有刚书写上去的口号。等他看清那些标语后,恍然大悟,这些抓住他们的人应该就是中国共产党。

“在旧州教堂,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找到一张晕滃式的贵州地图,有一平方米大,对于不熟悉贵州地形的我们,这张地图是非常珍贵的,我马上把它取下来,但上面所标的地名都是外国文字。”萧克在回忆录中写到。

自从进入贵州以来,没有可靠的地图,是令萧克最为烦恼的事情。行军途中,他们唯一能够参考的是战士从一本中学课本里撕下的地图,这张两个巴掌大小的地图就成为红六军团在贵州行军、作战的最重要资料。

现在他终于有了一张更加精确的地图,这对红六军团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可是地图上标注的文字,他却完全看不懂。萧克请来了红军中几位认识英语的军官,他们也纷纷表示,这不是英语,他们也看不懂。此时,萧克想到了那个刚刚被俘的传教士勃沙特,他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萧克派人把他请到军团司令部。

这天晚上,勃沙特见到了这支红军部队的年轻领导人——萧克将军。“他只有25岁,是一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显而易见,他是一个充满精神追求的共产党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勃沙特回忆。

“薄复礼看了地图说是法文,我让他帮助把地图上的地名翻译成中文。于是,两个人就在一张四方桌上展开地图,用一盏煤油军用马灯照明。他讲我记,整整干了大半夜。”萧克在回忆录中写到。

就这样,萧克问一个,勃沙特翻译一个,萧克再在地图上用中文标注出来,终于把地图上部队前进方向上的所有道路、重要山脉、河流和村镇等中文名称全部搞清楚了。

有了这张精确的地图,红六军团如虎添翼,在贵州的湍流江河、崇山峻岭间纵横驰骋,把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远远甩在了身后。这张特殊的地图,为红六军团从贵州到云南的军事行动和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也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长征中的勃沙特


也是从共同翻译法文地图的那个晚上开始,西方传教士勃沙特开始逐渐了解眼前的这支工农武装。勃沙特跟随红军一同走上了生死未卜的长征之路,成为了参加过长征的两个西方人之一。在随后的500多天时间里,勃沙特作为一名旁观者目睹了红军战士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红军将士的平等、乐观、信念坚定和纪律严明,让这位西方传教士极为震惊。

离开红军队伍后,勃沙特根据这段经历撰写了《神灵之手》,成为最早向世界客观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的著作。他评价红军:“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轻,为了他们的事业正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

时光荏苒,这段80多年前的传奇故事铭刻在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的历史典籍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的这幅法文地图见证了这支军队走过世上最难行走的道路,跨过世上最汹涌的大河,翻越了世上最险峻的高山,无数次面临最残酷的生存意志考验和前途难以预料的未来;它也见证了这支军队在茫茫雪山、泥泞沼泽、冰天雪地,在生与死、血与火中淬炼成一支英雄队伍的伟大历程。

转自:慧天地

来源:中国测绘(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地理研究
地学科研,考研,大学介绍,学科分析,城市介绍,旅游,趣味地理,一锅烩是我的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