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军工文化》杂志刊登了公司专题文章:《戈壁日月照初心——中核二四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该文生动展现了66年来,中核二四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以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勇挑国家重任的责任担当。
现全文予以转载!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习近平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它见证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从“104”到“中核二四”,这支跟随核工业应运而生的队伍已经向前行进了66年。
他们筚路蓝缕,与祖国共进;他们心系家国,与时代同行,顺利完成我国第一套、第二套核武器研制基地和一大批国防工程。一代代中核二四人像“骆驼草”一样深深扎根戈壁,在恶劣环境中锻造初心使命,在自力更生中赓续红色基因,在艰苦奋斗中担起政治任务,用强核报国、创新奉献书写着新时代核工业建设者的风采。
这里,“两弹一星”精神正释放着战天斗地、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
“核工业第一代建设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在荒漠和草地上,踩下第一个脚印、栽下第一根木桩、搭起第一个帐篷……他们的不朽业绩,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中核二四第一任领导对此感慨颇深。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创建核工业、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1958年,为顺利完成我国第一批核设施建设任务,同时也为了我国核工业体系的配套发展,我国决定组建一支核工业工程建设队伍。
中核二四便是最早的一批。经中央批准,二机部九局局长李觉同志奉命承建核基地建设,到兰州工程局经严格政审、抽调1200名骨干组建了公司。同年,第一批中核二四人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身穿军装,义无反顾地进驻戈壁滩,开启了一场光荣而艰苦的战役——全力建设我国第一套核武器研制基地。
创业艰难,在茫茫戈壁建设更是难如登天。据公司退休老同志回忆,那时没有铁路,乘卡车要走两天才到;帐篷不够,就挖地窝子,铺草席,盖油毛毯;没有水,只能到山沟里运回砸碎的冰;没柴草,就到草原上拾牛粪。吃的是青稞面糊糊就咸菜,最难受的是高原缺氧和紫外线辐射。他们作为先遣队,除了解决自家吃喝,还要为后续人员做准备。
烈日强意志更强,风沙大决心更大。核武器基地规模宏大,工程技术复杂,包括几十个工程项目,安装的设备种类多、数量大、要求高。其中,221厂的二、六场区有几千平方米的无火花地面,是施工过程中的又一难题。所谓无火花地面,就是地面受到金属或坚硬物体的摩擦、撞击的机械作用时,不产生火花(或火星),以保证易燃物或易爆物的绝对安全。这项工艺是事业性质决定的,但苏联提供的图纸中只提到要求做这种地面,其他一切是个谜。
为了保证科研的需要,也为了争自力更生这口气,经过多方的学习调研,公司确定使用无火花沥青砼地面方案,并派出有关技术人员,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产石料的地方取样,通过反复试验,选定了一种叫做“凤凰绿”的石料,确定了材料,但采取什么工艺和施工方法,还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但敢于创新的中核二四人最不畏惧困难,最终我们实现了直径30cm的砂轮片,每分钟转速1400转,没有发生火花,远远超出了设计要求的每分钟转速600转即可。
221厂的建设规模(截至1965年底),共18个场区。其中有17个场区(一说16个场区)由104公司承建,共有446个子项工程,总建筑面积为二十多万平方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公司千方百计与各种困难作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证了科研急需工程的按期交付使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这幅贴在帐篷上的标语得到了最美诠释。中核二四人和所有核工业建设者一起,用心血与汗水、用双手与肩膀、用因饥饿而热量不足的血肉之躯共同推动着共和国核事业前进的车轮。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鼓舞着一代代中核二四人强核报国、矢志奋斗。
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中美冷战继续,我国周边环境险恶。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鼓舞下,数百万建设大军积极投入“三线”建设,中核二四也于1965年全部撤出青海221基地,转战四川,全力承建我国第二套核设施基地。
从青海高原到达四川山区,很多人不适应阴雨潮湿、蚊虫叮咬的南方气候和环境,到达各施工现场之初都是“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虽然有了建设第一套的经验,但第二套在生产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对中核二四依旧是一个挑战。
在抢建三线的几十年中,公司全体员工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大力协同、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二套核设施基地建设任务,并承担了909、821、816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在821建设中,公司经历了取水口会战,这是从未干过的水下工程,要在水下7米处挖掘一个基坑,筑起37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水泵房。当水下基坑挖到1.5米深处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渗水每小时达3500—4000吨。职工不畏严寒,冒着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抢装水泵,抢修围堰,继续进行水下爆破12000次,挖石10000多立方,保证了泵房主体工程开工。
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中核二四人凭着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冲天豪气,在深山峡谷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和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没有别样的要求,党指向哪里,就义无反顾地奔向哪里。老一代退休了,儿孙们子承父业,也就有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佳话。
“两弹一星”精神源于历史,更属于今天。
在发展过程中,中核二四紧跟时代同频共振,不断适应国家政策变化和市场发展规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中核二四从事核电建造近三十年,以创新成就卓越,以匠心铸就精品。建设了浙江秦山核电二期、二扩工程;福建福清核电华龙一号世界首堆示范工程;山东石岛湾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山东海阳全球首批AP1000示范工程;福建漳州华龙一号批量化示范工程等,积累了丰富的多堆型建造经验,从首堆、首批堆到批量化,在滚滚浪潮里立下不朽功勋,向国家践行铸“国之重器”的铿锵誓言。
与此同时,中核二四还潜心耕耘核电、系统、民用、投资等领域,着力打造项目投融资、咨询、勘察、设计、建造、安装、设备采购与租赁、项目管理、资产经营、检测维修等全产业链综合能力和覆盖全国的资源配置能力,为项目承接、管理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核二四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智能建造和价值驱动深度融合,构建核与军民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已拥有10余项国家级、150余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80余项授权专利,30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工法,系统推进创新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进入新时代,我们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目标更宏伟。在六十六年的发展征程中,中核二四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脚步,在荒漠戈壁、雪域高原、西部边陲和东海之滨,都留下了奋进的足迹。站在历史新起点,公司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时刻践行“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重大工程精神,凸显系统做强、核电做优、民用做大、投资做富、专业做精、海外做亮、研发做特发展特色,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建设、投资、运营一体化的科技型工程公司,为实现集团公司“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和把我国建设成为核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 | 《军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