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会计·美育育人】丹青映千秋,笔墨绘古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宣讲(五)

文摘   2024-11-21 11:49   吉林  


丹青映千秋,笔墨绘古今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系列宣讲(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关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国际交流,会计学院赤韵青年宣讲团积极响应号召,在近期开展一系列宣讲活动。本次宣讲是由审计2335王瀛同学带来的《绘见农耕:品画·读诗·科普》。





2022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作出重要批示:“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都是勤劳淳朴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这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所以要从中国古代绘画中解译农耕文明的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农耕”、“耕读”主题绘画形象地展示了中华农耕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些作品中凝集着农耕文明倡导的与科学共生的农业生产智慧、与自然共生的田园乡村图景、与文化共生的耕读家国思想等宝贵文化遗产。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我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家国统一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浙江大学农学院师生立足大系农耕作品,围绕农业耕作制度研究、作物进化及栽培史研究、景观植物资源挖掘、古代造景艺术原理、古代乡村风貌及民俗场景等专题开展研究工作和耕读教育,推广相关成果。学习强国“每日中华名画”栏目每周一的作品就是以耕织图为代表的农耕画解译,同学们可以关注收看。






农耕画蕴含着大量的我国传统农业倡导和发展的生态理念、农业科技、耕作制度、耕读思想、农耕民俗等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按农事活动、乡村场景、农事对象、农耕智慧分为“行、境、物、智”四类。在行的部分,可以看到乡村里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在境的部分,可以看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乡村场景;在物的部分,可以看到以农事对象为主题、惟妙惟肖的精彩画作;在智的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



传为宋代赵佶所绘的《摹张萱捣练图》,描绘了盛唐时期长安城国家手工业作坊炼染与缝作的劳动场景。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自然、细节生动,我们甚至能够看出仕女扯绢时用力后仰的身体姿态。画中线条有力,色彩富丽,画出了唐代仕女的典型特征,其中着粉衣的小女孩尤为活泼有趣。整幅画展现了唐朝尊重女性的特点,也体现了赞扬劳动之美的中心思想。



在南宋毛益的《牧牛图》中,画家对清苦的放牧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表达,通过画面的和悦气息,传达艺术作品中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富足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牧牛风俗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牧牛风俗画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生活原型,其中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恬静娴雅的田园生活,也正是宋代经济繁荣、农业发达的诗意化传达。



明代著名画家戴进的《春耕图》,作者戴进,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他是浙江杭州人,早年是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是“浙派绘画”的开山鼻祖。全图展现了乡间桃花源般的美景,蕴含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同情和赞美,寄寓了画家对五谷丰登、社稷安泰的期盼。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文化振兴的乡村必然宜居宜业、村美人和。明代张路的《观画图》就展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和谐场景。



明代画家沈周的《江村渔乐图》,此卷长达16米,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是一幅描绘水乡渔村的浩渺景观、渔民风俗人情的画作,是代表古代“渔隐”思想的重要作品。



在我国古代,包括农业机械等在内的农事生产工具和对象也是可以入画的创作作品,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属性和特征。

比如《闸口盘车图》传为五代卫贤所作,他选择水磨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传卫贤历经五代和宋朝两个时代,对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感受深刻。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意识到饱经战乱的国家急需恢复农业生产,因此十分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相关的产业。宋代生产工具不断发明并完善,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繁荣。卫贤有感而发,创作了这幅再现当时生产生活场景的风俗画卷。



唐朝韩滉创作的《五牛图》是画家对牛极富观察的写生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看到田间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姿态互异、形神生动,韩滉立即取出纸笔,全神贯注速写而成,后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



除了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对象也是入画主题,比如《五蔬图》,画的就是水灵灵、活生生的各种蔬菜。尤其是画中的白菜就有两个不同品种。

对于致力于考究物种进化和种质资源分布关系的生物学家而言,这样写实的绘画作品能够有力弥补古文献文字描述力的不足,有着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绘画中还有一类蕴含农耕智慧的作品,就是耕织图。耕织图,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主题的绘画图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等就是最早的农耕题材图像,汉唐时期不断充实丰富,到宋代形成了耕织图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得归功于南宋的农技特派员楼璹。

作为通过图像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作品,《耕织图》不仅在中国农业史上大放异彩,对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也产生过深远影响。



15世纪末《耕织图》就已传入日本,当时的幕府执政的足利义政就以收集中国宋元时代的绘画闻名于世。据日本学者研究,在整个日本文化界,影响最深的中国农书非《耕织图诗》莫属。日本古农书《农业全书》《成形图说》《耕稼春秋》等,无不受其启发。在日本,《耕织图》除了被作为农业技术的参考资料存在,同时也被作为山水画来欣赏。足利义政时期,还非常流行用中国《耕织图》中的元素制作屏风画。



《耕织图》影响还远及欧洲。传播路径主要有两条:

18世纪中期起,《耕织图》就通过传教士、瓷器贸易、外销画等形式传到欧洲等国。如来自尼德兰莱顿地区的石板套色耕织图即展示了皇帝“亲耕礼”,图中所见的欧洲铜版耕织图亦可见典型的欧洲“中国风”。

在鸦片战争后,一大批原本收藏在圆明园等处的耕织图等作品,被掠夺后辗转流入了欧美国家的一些收藏机构中,这些则是我国流失在外的文物。《耕织图》原图目前就被收藏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目前我们只能以数字化的形式与这些文化瑰宝相见。






楼璹以江南农事为主题创作的《耕织图诗》,五言八句诗既督促生产、谏上悯农,又推介农技、化育民风。需要说明的是,楼璹图的原本已失传,而南宋大画家刘松年等也曾临摹过楼图,但刘图的原本也失传了。



据考,程啓是南宋文简程公(程大昌)的曾孙,有较大可能在宋末元初得到刘松年临摹的《耕织图》真迹。程啓按刘图绘制了摹本,故在尾图柱子处标注了“松年笔”落款。绘画时,程啓还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诗,让后人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浏览“耕织图诗”。

流传下来的程本《耕作图》曾被乾隆藏于贵织山堂,后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掠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这幅图,据考是元代程啓根据刘松年版临摹的楼璹耕织图,这几乎是当前留存于世完整性最好、体例结构最接近楼璹原版的临摹作品,极具研究价值。



楼璹的耕图共配诗21首,他的孙子楼洪对这组诗的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客观来看,楼璹的《耕织图诗》在中国古代田园诗尤其是农事诗的发展史上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高宗朝就产生过轰动性效应,并影响到范成大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在元明清时期也不断被效仿。

楼璹《耕织图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大型农事组诗,其文本融合了先秦以来大量同类诗歌的艺术精华,虽然尚有拼凑痕迹,但其集大成的意义毋庸置疑。



在广泛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耕织图诗》也有所创变。他遵循着谏上和劝下的双重艺术旨趣,一方面增添了宫廷诗的因素,屡用舜帝躬耕、丞相重农等典故,与以往的农事诗颇有差异;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劝勉农桑、化育民风的艺术功能,有意识地向农村推介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倡导更为合理的家庭协作式的生产关系。楼璹《耕织图诗》奠定了别具一格的耕织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容忽视。



首先来看谏上的旨趣。

《耕》诗在描写了农夫耕种的场景后写道:“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此事关圣情。”诗末借用舜躬耕于历山的典故,称颂帝王自古以来即关注农业生产的美德。

《一耘》也是在描写了农夫耘田的种种辛苦后,采用了舜躬耕历山群鸟为之耘田的典故。

《碌碡》一诗描写了农人用碌碡将水田碾压平整的场景,诗末写道:“渐喧牛已喘,常怀丙丞相。”这里就是引用了“丙吉问牛”的典故,据《汉书·丙吉传》记载,西汉宣帝丞相丙吉尤其重视农业生产,一次外出看见一群人斗殴,并不去制止;而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却停下来让人询问,《碌碡》正以此典故褒扬关心农事的官员。



“使在下者观之”是楼璹的另一个重要意图。这和劝农诗旨趣相通。劝农诗多为官员劝课农桑时所创作,以农夫村妇为接受对象,以劝勉农桑、化育民风为主要宗旨。

同时,《耕织图诗》中如《三耘》“经年苦艰食,喜见苗薿薿”,《收刈》中的“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等,也表达了楼璹体谅农民辛苦劳作的悯农之情和对农民要重视精耕细作以获得丰收的劝勉之意。



《耕织图诗》还介绍了一些比较科学的生产劳动技巧,比如:

《布秧》中所写的“却行”,是指倒退着走,布秧时退行撒种可以避免对落地种子的踩踏破坏,非常合理有效。

《淤荫》中“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则介绍了吴地在秧苗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追肥环节,有利于秧苗生长。

《持穗》中“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则强调了要遵守农时的重要性。



在《耕织图诗》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以前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分工明确的男耕女织式的劳动场景,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场面。

《耕织图诗》描绘的和谐画面,对农村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宣传功效,以致日本的狩野永纳感叹道“可谓开世教、厚风俗之术矣”。







楼璹《耕织图》还被后世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其中《耕图》21幅描绘了水稻播种到仓储的21个场景,展现了南宋时期我国南方高度成熟的水田耕作体系和岁时风俗。在课程的第四部分,我们将继续结合解译元代程啓的摹楼璹耕作图,一起来探究古代农耕画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



总体而言,21幅耕图中包含了把握农时、因时制宜的农业科学思想,包含了巧用农具、因势利导的技术推广体系,包含了运用科学、促产增收的先进生产理念。包括三方面要点:

一是顺应气候规律,充分利用光、温、水、气自然条件,把握水稻种植生产生育关键期;

二是使用农具、农机,充分借用畜力、水力、风力等帮助农户开展农事操作,提高效率;

三是利用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生化原理,通过种子处理、水肥管理等配套措施促产保丰收。



比如在浸种图中,就有一位老者传授经验技术,教后生们如何浸种并观察种子的萌发程度。这里还特别强调了把握农时的重要性:“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点明了浸种要求的温度和水分条件。

而“筠篮浸浅碧”则强调要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竹篮有孔,能够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能保证充足的氧气。



楼璹一共用了四幅画和四首诗来说明精细化整地的时节要求和标准流程。

【犁】是用来耕地的工具,而耕就是利用犁将土壤翻松的过程,它的作用包括改善土壤结构、清除杂草;

【耙】是耕的下一步,因为犁翻出来的土块较大,需要用耙将较大的土块压切弄碎,使田面平整松软,方便遇时雨浇灌。

【耖】则是水田系统特有的农具,它上有横柄,下有列齿,齿长而密,功能是把破碎后的土块混合成软熟平整的泥浆,以使得田地适合于插秧。

【碌碡】则是用于压平田地,使用后可促进疏松的土壤接续形成毛细管,有利于地下水上升至表层土。



“时雨既已降,良苗日怀新”,点明了此时水稻秧苗将进入快速生长分蘖阶段,对温度、水肥条件都有较高要求。

【一耘】重在除草保水肥:拔除与秧苗争夺养分的杂草以及充分的苗期灌溉,以确保秧苗茁壮生长。

【二耘】则要疏根促分蘖:正午除草效果好,去老根可促分蘖。

【三耘】注意培土防倒伏:分蘖后期,水稻植株生长茂盛,在植株根部培土可防止植株倒伏并保持田间根系的肥水。



“斜阳耿衰柳”,强调了灌溉应在傍晚时分,以避免植株过度蒸腾,体现出宋代水稻耕作体系的科学性。楼璹在专设的灌溉一图里重点介绍了两种灌溉农具:桔槔和翻车。这两种农具各有使用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其中:

【桔槔】使用的是杠杆原理,结构简单又能大幅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是使用比较普遍又便捷的灌溉工具。

【翻车】又称龙骨车,多人蹬拐,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可倾灌地势较高的田块,可利用的有人力、畜力、风力等。因多人使用,灌溉效率也高,一般在连片田间使用较多。



耕图中还用了5幅图的版面来说明稻谷入仓前的加工环节,包括:持穗、簸扬、砻、舂碓和筛。通过稻谷籽粒结构图看出,人们收割的稻穗最后要变成大米,还需要一系列加工过程。

楼璹的21幅耕图和21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南方水田耕作系统的先进和粮食生产加工过程的全貌,让我们看到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在中国古代绘画大系中感受农耕文化魅力、解译农耕文明密码。让我们坚持历史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聚焦大系佳作,感受大美中国,传扬瑰丽文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会计学院赤韵青年宣讲团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滋养,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讲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故事”,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青春力量!



-end-

关注吉财会计在路上

获取更多会计院资讯

图文来源:会计学院赤韵青年宣讲团

初审:袁冰

复审:许美静

终审:罗旭 许鸿楠 


吉财会计在路上
青春放飞梦想,岁月不忘初衷。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生会创办的校园公众平台,实现你的青春梦想!\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