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同年出台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上海方案”明确,上海国资国企要在上海城市国际化建设中勇挑重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力争到2025年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是上海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关键之年,上海企业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今年,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市国资委与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上海企业在海外”大型融媒体报道。11月2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上海企业在海外”系列报道——《上海电气助德国创新企业渡过难关,销售额连年增长飞速发展》。上海电气旗下上海集优把握海外新机遇,整合CP Tech在特种车辆、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设计和生产实力,实现紧固件、轴承等产品在汽车领域的协同销售,提升相关技术,增加市场竞争力。
以下是报道原文
▽
F1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令全世界无数爱好者着迷。很多观众不知道的是,在每一辆风驰电掣的赛车上,都有一个类似“人字拖”的装置,堪称全车“最坚固”的部件。它只有7千克重,却能在瞬间承受12.5吨的冲击力,相当于承受一辆双层巴士的撞击。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官方名称叫作“HALO”的装置,与上海大有渊源。2017年,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集优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集优”)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总部位于荷兰的内德史罗夫公司,收购了HALO的主要供应商、德国创新型企业CP Tech公司。
一家上海国企,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收购德国的创新型企业?
布局海外,把握“新机遇”
答案,显然不止于F1赛车。
走进CP Tech位于德国帕德博恩的总部大门,一辆装有HALO的F1赛车几乎会吸引每一位到访者。公司首席运营官斯蒂芬·路德维奇却说:“HALO只是CP Tech的一部分,证明我们有能力生产精度极高、适用于特殊场景的零部件。”
在CP Tech生产车间里,一个又一个亮点让人目不暇接:为超级跑车复刻版设计的框架式车身不仅1∶1还原原车,且强度大大增加;为F1赛车设计的四轮定位量具Setup Wizzard能实现不抬举测量,并将原本需要三四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缩减到一个小时内;为低空经济中载人飞机、飞行汽车等设计的起落架、机体框架等,有些已经在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试飞认证,将先后进入量产……
CP Tech在特种车辆、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设计和生产实力,才是上海电气集团抛出橄榄枝的主要原因。
在上海集优的零部件业务板块中,叶片、轴承、刀具、紧固件是拳头产品,但此前以国内研发生产、国内客户为主。2014年,上海集优根据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实施“走出去”的部署,收购了荷兰皇家内德史罗夫控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后者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紧固件生产商,与大众、宝马、奥迪等车企长期合作。上海集优将内德史罗夫纳入麾下后,实现了紧固件、轴承等产品在汽车领域的协同销售,并提升了相关技术,有效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不过,上海企业“走出去”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根据市场动向,持续优化。在通过内德史罗夫深入汽车零部件市场后,上海电气集团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汽车行业日新月异,有必要在汽车乃至相关行业的设计制造前期,就引入革新性产品。
按照这一判断,成熟的紧固件、轴承类产品已经属于传统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需要新鲜血液。经过一番调研,CP Tech进入上海电气集团的视野。这是一家与高端赛车、超级跑车等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创新型企业,部分保时捷的车架改装与安全笼、奔驰AMG超级跑车的驱动系统、莲花超级跑车的传动轴等,都出自CP Tech之手,F1赛车上使用的HALO更是该公司的代表作之一。
“CP Tech地处欧洲腹地,通过加大与上海电气其他业务板块的内部协同合作,未来可以稳固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良性发展局面,洞察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变化,开拓全球市场业务新空间。”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说。
牵手上海,加入“大家庭”
如果说上海电气集团相中CP Tech是为了拓展业务范围、把握市场机遇,那么,CP Tech又为什么选择与上海国企牵手呢?
“真诚、开放、明确。”CP Tech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凯西用了3个形容词。他身后,是仅用玻璃隔断的办公室,任何人都能看到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做什么,“真诚和开放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我觉得上海电气以及上海集优的企业文化与我们很一致。在其他收购者身上,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
2017年时,CP Tech只是一家初创企业,亟需外部力量实现持续发展。当时有不少潜在收购者,上海电气集团只是其中之一。凯西与各方沟通时,发现不少收购者抱着投资的心态,不在乎CP Tech做什么,只是希望收购后,CP Tech能拿出一张好看的财务报表,待再次转手时,收购者能获得良好的回报。
“但上海电气不一样。它看重我们能做什么,以及加入上海电气后可以一起做什么,不追求短期的财务数据。”刚与上海电气接触时,凯西没去过中国,只是通过新闻知道中国发展很快、潜力很大。受邀到访上海后,他发现,上海电气集团和上海集优真诚且开放,“技术型公司有很多异想天开的研究方向,不能预判结果。但上海电气能够接受我们的奇思妙想,也明确表达了收购不是为了短期的财务数据,而是双方协同发展。”上海电气集团还表示,收购后会给予CP Tech充分权限,支持企业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就是上海电气了!”当凯西将沟通过程以及接受收购的决定告知管理层和员工时,得到了一致认可。路德维奇也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收购者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大公司,是希望和我们一起发展的伙伴,我们好像加入了一个‘大家庭’。”
很快,CP Tech就切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2019年底,新冠病毒开始在全球肆虐。帕德博恩距离法兰克福3小时车程,人口只有14万,防疫的压力、市场下行的压力给CP Tech带来很大挑战。就在这时,CP Tech收到来自中国的口罩等防疫物资,还有具体可行的防疫经验;更重要的是,当病毒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时,上海电气集团给了CP Tech足够的财务支持,直到疫情结束。
“幸好我们做了正确的决定。”凯西和路德维奇都为选择上海电气集团而庆幸,“当时,有太多的不确定:不知道疫情持续多久、不知道市场下行多久、不知道中德之间的航班暂停多久……在欧洲,很多像我们一样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但我们在母公司的支持下,挺了过来。”
疫情平稳后,CP Tech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如最初所预料的那样,与上海“大家庭”的很多成员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CP Tech销售额达到3300万欧元,2023年大幅增长至4100万欧元,预计今年将继续上升至4600万欧元。
双向奔赴,做大“双循环”
“4000多万欧元的销售额对母公司不值一提,但我们想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谢母公司在非常时期的支持,希望以此为契机,与母公司一起拓展更大的市场。”CP Tech中国区负责人朱浩桦说。
他是CP Tech被上海集优收购后,由凯西招聘的CP Tech首位中国员工,帮助公司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设立了代表处,频繁往返于中德之间,“我加入CP Tech的心情与CP Tech加入上海电气有点相似——最吸引我的是公司想做实事的态度。”短短几年,朱浩桦在上海电气集团和上海集优的支持下,帮助CP Tech在中国找到了很多合作伙伴,也让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机会。
在生产车间,凯西给记者看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高性能滚针轴承,原本所有的组件都由CP Tech完成。但不久后,其中一个组件将由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振华轴承总厂有限公司加工。小小的变化,能在确保轴承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一半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正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也有CP Tech的身影。通过与上海电气集团旗下相关企业合作,双方在航空用轴承、航空用紧固件等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上,有了新成果。
来自中国的支持让CP Tech的很多“异想天开”有了落地可能。Setup Wizzard最初为赛车设计,但CP Tech一直想通过可视化软件,让产品的功能更加直观,从而进入民用车市场。中国成熟发达的软件行业让企业看到希望,“与中国伙伴的分工合作,让更多产品实现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双向流动。”
在这些充分体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项目中,CP Tech的德国员工对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薇薇安·提姆负责公司与内德史罗夫公司、上海集优之间的战略对接。今年,她第一次来到上海,上海同事们的热情好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德国,聚餐用的是长桌子,你只能和旁边、对面的人交流。但上海同事请我吃饭时,用的是圆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可以与任何人交流、聊各种话题,像极了一家人。这种感觉太好了!”
更多的中国元素慢慢渗透到这家德国小公司。托马斯·凯西和朱浩桦的手腕上,各有一串中国风浓郁的串珠。记者问起缘由,朱浩桦先笑了,“托马斯是个很乐意接受新事物的人,他问我手上戴的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中国代表好运的饰品。他觉得不错,让我从中国带给他一串,就一直戴着。”凯西也笑了,“自从戴上它,公司的发展真的越来越好。正是中国给我们带来了好运。”
转载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