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一道道密语在罗布泊与北京之间穿梭。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10点30分,梳完辫子。”
这密语中,“老邱”指代的是什么?“梳辫子”又意味着什么?隐蔽于戈壁中的马兰基地,究竟如何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巨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一项绝密行动开展起来,勘测和寻找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在大漠深处的新疆罗布泊,一片马兰花盛开的地方,被确定为核试验基地。
从此,这里涌入了一群群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马兰人”。
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一批科学家,为了核试验事业,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戈壁。
在物质匮乏、设备简陋的艰苦条件下,他们靠着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进行着上千次实验,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把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这项隐秘而伟大的事业。终于,到1964年,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
1964年10月16日上午,一道道充满密语的电波在罗布泊与北京之间传递。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10点30分,梳完辫子。”“11点30分第一次检查完毕,结果正常。”
“老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因为它像一颗巨大的球,所以取“球”的谐音“邱”;装原子弹的容器代号是“梳妆台”;而连接引爆雷管的一条条电缆线,代号是“辫子”。
当“老邱”梳完“辫子”,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
当天15时整,一声惊天巨响,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而在此过程中孕育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共青团中央
校审:张蒂佐龙 张永昕 孙抒雁
官方视频号:青春农职人
官方微博:农职青年
官方抖音:青春农职(ynavc1904)
投稿邮箱:ynavctw@qq.com
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