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2025|集智聚力,助推陕西林业高质量发展

政务   2025-02-10 16:02   陕西  


瞭望·2025

“陕西林业发展”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北’工程协同实施机制,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340万亩营造林任务,全面治理全省流动沙地”。

瞭望2025年,围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退耕还林、秦岭松材线虫防控,委员们都有哪些新期待?


高健翎委员

引导各方力量投身到防沙治沙行动中来
形成跨行政区域协同治沙、管沙格局

陕西是我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的核心区域及“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涉及我省9市(区)68县区18345万亩土地,是我省生态保护修复和防沙治沙的重点。

“受气温、风沙等影响,5810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恶化风险依然存在。”省政协委员、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一级巡视员高健翎说,我省要形成跨行政区域协同治沙、管沙格局,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现由“扩绿增量”向“增绿提质”转变。

资源丰富的黄河“几字弯”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清洁能源大基地之一。在高健翎看来,应大力支持企业因地制宜在沙地边缘推进“光伏+治沙”。

“板上光伏、板下治沙、板间种植,要借助这种模式去改善沙化、治理沙化,既能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也能实现当地由绿变美、由美而富。”高健翎认为,要尝试引入企业机制,采取“企业+农户+基地”,探索“生态项目+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融资模式,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统筹资金分配、奖补引导等举措,引导各方力量投身到防沙治沙行动中来。

刘涛委员

加大补植力度
优化调整陕北地区林分结构

资料图(图片源自网络)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省累计完成“三北”工程造林面积2617.17万亩,森林面积由4467.01万亩增长到5316.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35%提高到28.98%,陕北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扩展400公里。

“经过20多年努力,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标国家的新目标、新要求,仍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经济林占比小、退耕还林自然条件差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省政协委员、延安市副市长刘涛建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山体修复、新能源开发等工作相结合,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谋划好林分结构调整、林下经济发展、储备林建设等工作。

如何进一步优化调整陕北地区林分结构?刘涛认为,可采用工程化造林方式对第二轮退耕还林不合格地块进行补植补造,加大退耕还林退化地块和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地区脆弱区的补植力度。积极争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退化林修复、林分抚育等技术措施,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分“双储”效能。

同时,支持开展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在工程层面实行“乔—灌—草”科学搭配,在整治层面实行“坡—沟—川”协同推进,可考虑小范围、有计划地对已退化的经济林地块进行土地整理,将衰老退化的经济林更新为新的经济林,逐渐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农民收益。

余劲委员

设立研究松材线虫病防治专项资金
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资料图(图片源自网络)

松树作为秦岭森林资源的主要树种,在维护秦岭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植物疫情,对林业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省政协委员、安康学院院长余劲说,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等区域被划为松材线虫病疫区,病害的发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区,严重威胁秦岭林区生态安全和林业资源。

作为安康市唯一一所涉农本科院校,2023年至2024年,安康学院科研人员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安康开展了松材线虫病害和松墨天牛生物学习性调研工作。

“因地方院校科研经费有限,无法有效推动松材线虫重大病害的研究,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亟需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余劲建议,将松材线虫病的创新防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研究松材线虫病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安康学院开展松材线虫病创新性研究工作,实现对松材线虫病的可持续控制,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共同维护秦岭生态环境多样性。

由于松材线虫病研究缺乏新的生态控制技术,导致当前防治工作的盲目性、被动性、低效性。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余劲认为,要将秦岭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纳入陕西省和安康市重点计划项目,给予从事线虫病害和生物防治研究的科研人员实质性支持,加快研制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新型生物武器。职能部门要推动专项资金的设立和实施,为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提供防控策略和防控技术,共同为秦岭的林业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各界导报记者 李荣



END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菁

责编:李旌

编辑:马娜

栏图:贾怡

陕西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