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一将至,目前气温与今年夏季相比虽有所回落,但比去年同期却略有提升,加之今夏雨水丰沛,植被长势良好,国庆节期间,居民野游、露营等活动时,应小心蜱虫叮咬,确保自身健康。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蜱不能飞也不能跳跃,但它能选择在草地和灌木丛枝叶的顶端等待“猎物”。当人类或狗、牛、羊等动物经过时,它会迅速抓住并爬上其身体,此时,有的蜱会很快附着,有的则会继续四处游爬,寻找耳朵等皮肤较薄的地方驻足。
02
03
蜱虫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尤其是被叮咬后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较高。被叮咬后,一般要经过1~2周潜伏期才突然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同时,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发病时,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发热期长达10天以上。不少患者因对其不够重视,而延误了就医的最佳时机。
那么如何做好蜱虫叮咬预防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出游时,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
在外注意做好个人防护,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应避免使用化学趋避剂,可以选择物理防护措施,如使用蚊帐、长袖衣物等。帐篷和衣服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氯菊酯)浸泡或喷洒,或涂抹含避蚊胺的驱避剂。
3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更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将蜱虫去除,取出后,再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4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发现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5
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6
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游时,除要做好个人防护外,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防止这些动物携带蜱虫进入家居环境。
7
居民家庭特别是农村居民,或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清理动物圈舍,减少蜱虫孳生,还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