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密集举办,搭建就业供需“连心桥”;政企联动精准对接,将就业岗位送至“家门口”;返岗专列暖心启程,助力务工群众“点对点”复工……春节假期结束后,曲靖各地多举措推动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连日来,新华社、云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持续关注曲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采取的暖心行动。
新华社:
春风送暖迎开工——云南会泽多举措促进节后就业
2月5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集中输出5066名务工人员奔赴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务工。会泽县人社部门成立专班,按照乘车线路分为多个工作组,为群众提供取票、预订酒店、对接务工地点人社部门等服务,提供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全程护送。
除了推进“点对点”返岗复工,会泽县还组织“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与浙江省绍兴市人社局合作,共邀请50余家企业现场招聘,多举措促进节后就业。
新华社:
曲靖罗平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就业服务
2月10日,新华社发表文章《“春风”吹暖彩云之南——云南抢抓用工“黄金期”稳就业》,其中报道了曲靖市罗平县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在曲靖市罗平县,汽车客运站的站前广场化身为大型人才市场,46家省内外企业组成招聘方阵,为求职者提供多元的就业选择。这场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现场设置了就业咨询、技能培训、政策宣讲等多个功能区,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来自罗平县九龙街道的何改华希望找到能和妻子一起上岗的工作。在招聘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签约了省外一家企业的仓库管理员岗位。“保底工资一个月5500元,包食宿,夫妻同岗还能安排夫妻房,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何改华说。
针对希望能掌握一技之长、扩大就业机会的群众,罗平县人社部门与企业积极对接,共同开办技能培训班,为群众提供电工等免费技能培训,在拿证后为其精准对接合适的岗位。
“我们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的契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更加坚实的桥梁。”罗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罗平县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将合适的岗位推送至群众“家门口”,同时与东部地区的企业深入对接用工需求,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云南日报:
会泽县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就业服务“零距离” 惠民暖心促发展
2月11日,云南日报头版刊发文章《会泽县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就业服务“零距离” 惠民暖心促发展》,报道了曲靖市会泽县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
会泽全县有58.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5.2万人,其中,“家门口”就业14.4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50亿元;建设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5个,县级“零工市场”1个,“零工驿站”25个……工作稳、民心安,记录一个个就业数据,就是填写一页页民生账单。
近年来,会泽县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人社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于去年7月创建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和“零工市场”,着力打造集就业、就学、就医、生活、服务于一体的3分钟就业幸福圈,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快,线上线下齐发力
一大早,记者走进会泽县“零工市场”,抬头就看到电子显示屏上各类招工信息一目了然。宣传架上,人社领域法律法规手册整齐摆放,供人随时翻阅。
家门口、随时、便捷、精准,这是群众对就业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最近有没有参加技能培训的想法?”“请问家里有没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零工市场”里,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工作人员详细询问。
“以前去外面打零工,风吹日晒到处找活,不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活计。在‘零工市场’里,有椅子坐、有热水喝,而且可选择的工种特别多。”从矿山镇河湾子村搬迁进城的胡九斤,正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工作技能信息,他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想找一个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家庭。
“我刚开了一家小超市,现在急需4名工人。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来‘零工市场’登记信息。”当天,超市老板范敏贞也来到“零工市场”,她期待在这里能尽快招聘到合适的人。
“就业难”“招工难”,供需两端明明都有需求,为什么总是无法精准对接?去年7月23日,会泽县采取政府牵头,“街道、社区、企业+N”的联动模式,建设了一体化、综合性的“零工市场”,为就业人员提供寻岗、就业、维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助力零工就业实现从“散态”向“聚态”再到“稳态”的转变。
“有大数据,还得有‘零工市场’,才能真正解决群众务工问题、走进百姓心中。”会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志凡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和完善零工市场服务功能,在技能培训、零工权益保障、服务群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上下功夫,切实让零工市场真正发挥推荐就业、便民服务、促进增收的有效作用。”
暖,岗位就在家门口
走进会泽县以礼街道的盛之发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百名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赶制订单,有的穿线、有的焊接线球、有的铆轴、有的装齿轮板……来自火红乡的刘贵芬在这里上班两个多月了,通过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举办的定向定岗培训,刘贵芬已经能熟练完成岗位上的工作。
下班后,刘贵芬和工友们到公司旁边的餐厅就餐,餐厅的二楼是专门为她们设置的员工宿舍,里面床铺、电视、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幸福里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我来这里上班,还帮我们把吃住都安排好了。每个星期可以休息一天,让我既有了工作又照顾了家庭。”刘贵芬高兴地说。
会泽县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位于以礼街道,是专门为进城务工群众创建的“幸福之家”,设置了创业中心、技能培训室、舒心公寓、儿童之家、餐厅等功能室,为务工群众提供集中供餐、拎包入住、维权服务、矛盾调处、孩子托管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舒心公寓共有136个床位,分为男、女公寓和夫妻间,为务工群众提供住宿便利。
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创建以来,采取“人社部门+用工企业+用工平台+务工人员”的新型就业服务模式,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送岗到家、定岗培训等方式,实现了企业和工人的“双向奔赴”。
“我们公司入驻会泽以来,就业‘幸福里’社区就为公司解决了企业招工、岗前培训、员工吃住、孩子托管等难题,让员工能安心在公司上班,公司也能在当地稳定地发展下去。”盛之发机电有限公司工作室总经理龚传新对记者说。
以就业“幸福里”社区为中心,附近有劳动密集型企业30余家,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应俱全,卫生院、药店、职工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最大限度提供方便,实现了“3分钟就业幸福圈”。
会泽县就业“幸福里”社区建成以来,共吸纳就业2340余人次,累计为45家重点用工企业匹配上岗人员2.9万人次,更多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
会泽县以提升组织化程度为核心,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在前期培育“会泽牛人”“会泽薯农”“会泽盐水石榴果农”劳务品牌基础上,打造了群众在“幸福里”就业创业的“会泽奋斗驿站样板”,全方位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会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俊坚介绍,建设的5个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1个县级“零工市场”、25个“零工驿站”以及“两库一清单”,日均可推送就业岗位2000余个,目前已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见证了会泽县就业服务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许多曾经失业或再就业困难的人员,在就业服务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就业转型和职业发展。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让人深刻感受到就业服务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就业服务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云南发布:
走基层·看一线丨会泽县:就业服务“零距离” 惠民暖心促发展
2月11日,云南发布发表文章《走基层·看一线丨会泽县:就业服务“零距离” 惠民暖心促发展》,报道了曲靖市会泽县创建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和“零工市场”,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曲靖市会泽县有58.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5.2万人,其中,“家门口”就业14.4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50亿元;建设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5个,县级“零工市场”1个,“零工驿站”25个……工作稳、民心安,记录一个个就业数据,就是填写一页页民生账单。
近年来,会泽县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人社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于去年7月创建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和“零工市场”,着力打造集就业、就学、就医、生活、服务于一体的3分钟就业幸福圈,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大早,记者走进会泽县“零工市场”,抬头就看到电子显示屏上各类招工信息一目了然。宣传架上,人社领域法律法规手册整齐摆放,供人随时翻阅。
家门口、随时、便捷、精准,这是群众对就业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最近有没有参加技能培训的想法?”“请问家里有没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零工市场”里,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工作人员详细询问。
“以前去外面打零工,风吹日晒到处找活,不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活计。在‘零工市场’里,有椅子坐、有热水喝,而且可选择的工种特别多。”从矿山镇河湾子村搬迁进城的胡九斤,正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工作技能信息,他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想找一个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家庭。
“我刚开了一家小超市,现在急需4名工人。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来‘零工市场’登记信息。”当天,超市老板范敏贞也来到“零工市场”,她期待在这里能尽快招聘到合适的人。
“就业难”“招工难”,供需两端明明都有需求,为什么总是无法精准对接?去年7月23日,会泽县采取政府牵头,“街道、社区、企业+N”的联动模式,建设了一体化、综合性的“零工市场”,为就业人员提供寻岗、就业、维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助力零工就业实现从“散态”向“聚态”再到“稳态”的转变。
“有大数据,还得有‘零工市场’,才能真正解决群众务工问题、走进百姓心中。”会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志凡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和完善‘零工市场’服务功能,在技能培训、零工权益保障、服务群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上下功夫,切实让‘零工市场’真正发挥推荐就业、便民服务、促进增收的有效作用。”
走进会泽县以礼街道的盛之发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百名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赶制订单,有的穿线、有的焊接线球、有的铆轴、有的装齿轮板……来自火红乡的刘贵芬在这里上班两个多月了,通过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举办的定向定岗培训,刘贵芬已经能熟练完成岗位上的工作。
下班后,刘贵芬和工友们到公司旁边的餐厅就餐,餐厅的二楼是专门为她们设置的员工宿舍,里面床铺、电视、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幸福里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我来这里上班,还帮我们把吃住都安排好了。每个星期可以休息一天,让我既有了工作又照顾了家庭。”刘贵芬高兴地说。
会泽县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位于以礼街道,是专门为进城务工群众创建的“幸福之家”,设置了创业中心、技能培训室、舒心公寓、儿童之家、餐厅等功能室,为务工群众提供集中供餐、拎包入住、维权服务、矛盾调处、孩子托管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舒心公寓共有136个床位,分为男、女公寓和夫妻间,为务工群众提供住宿便利。
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创建以来,采取“人社部门+用工企业+用工平台+务工人员”的新型就业服务模式,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送岗到家、定岗培训等方式,实现了企业和工人的“双向奔赴”。
“我们公司入驻会泽以来,就业‘幸福里’社区就为公司解决了企业招工、岗前培训、员工吃住、孩子托管等难题,让员工能安心在公司上班,公司也能在当地稳定地发展下去。”盛之发机电有限公司工作室总经理龚传新对记者说。
以就业“幸福里”社区为中心,附近有劳动密集型企业30余家,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应俱全,卫生院、药店、职工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最大限度提供方便,实现了“3分钟就业幸福圈”。
会泽县就业“幸福里”社区建成以来,共吸纳就业2340余人次,累计为45家重点用工企业匹配上岗人员2.9万人次,更多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
会泽县以提升组织化程度为核心,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在前期培育“会泽牛人”“会泽薯农”“会泽盐水石榴果农”劳务品牌基础上,打造了群众在“幸福里”就业创业的“会泽奋斗驿站样板”,全方位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会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俊坚介绍,建设的5个奋斗驿站就业“幸福里”社区、1个县级“零工市场”、25个“零工驿站”以及“两库一清单”,日均可推送就业岗位2000余个,目前已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见证了会泽县就业服务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许多曾经失业或再就业困难的人员,在就业服务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就业转型和职业发展。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让人深刻感受到就业服务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就业服务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曲靖市有序组织务工人员外出就业
2月11日,云南日报发表文章《曲靖市有序组织务工人员外出就业》,报道了曲靖市举行202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欢送仪式,“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500余名务工人员前往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外出就业。
2月10日,曲靖市举行202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欢送仪式,“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500余名务工人员前往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外出就业。
新年伊始,曲靖市抢抓各地项目建设和企业开工开市的有利时机,精准摸排,对接协调省外企业,全方位靶向推送岗位信息,并组织返岗专车,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出发前,工作人员为务工人员登记个人信息,发放了相关资料,仔细讲解路途注意事项、在外务工安全常识,并送上了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物品,让务工人员平安、顺心前往工作岗位。
近年来,曲靖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依托劳务协作,强对接、创直播、搭平台,解决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两头难”结构性矛盾,为务工人员开启跨越千里的增收“直通车”。为促成此次活动,曲靖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与劳务经纪人和劳务派遣公司对接协调,通过全面摸排外出就业意愿,不断深化劳务协作,提前谋划“点对点”直达贴心服务,确保务工人员安全有序外出务工。
今日推荐
杨斌出席曲靖市202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欢送仪式并调研就业增收工作
来源:新华社 云南日报 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