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福建史韵 感悟八闽文化

时事   2024-11-29 09:40   福建  




品味福建史韵   感悟八闽文化

文|阙文龙  陈澍

  10月22日至24日,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指导,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闽山闽水物华新——新福建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顺利举办。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24家“学习强国”省(区、市)级学习平台的编辑记者等组成的采访团深入福州、泉州等地,调研采访福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和厚重。 


闽山闽水物华新——新福建十周年”主题采访团在福州合影。(陈澍 摄)



01
守护文脉  人人有责

  10月22日上午,采访团走进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从唐、五代形成以来,历经千年时光,三坊七巷基本完整保留了唐宋“鱼骨状”坊巷格局。20世纪90年代,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面临拆除。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得知后,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决定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福州三坊七巷。(林双伟 摄)

  建筑是城市的肌理,承载着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穿梭于白墙黛瓦的坊巷之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让采访团成员宛如走进历史长河之中。“行走在福州古厝,穿越古今,让我们更加感佩当年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魄力。”来自“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服务中心的曹学奇激动地说。

  福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越文化、异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织共生。

  “这是中国第一架自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它是由当时的工匠手工打磨制作的。”

  “开元寺是我国现存的少数保持唐代密宗规制的寺庙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摩尼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的元素,展现了古代泉州人民的开放和包容。”

  “洛阳桥在建设过程中,创造了‘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建桥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航拍泉州洛阳桥。(陈英杰 摄)


  三天的行程里,采访团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追忆国人向海图强的奋进故事,在开元寺里探寻不同宗教元素和谐共生的文化密码,在洛阳桥上感悟千年前的“闽人智慧”。“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编辑陈沾弟表示:“福建对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让我意识到,守护文脉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02
山海一体  闽台同根

  “泉州古称‘刺桐’,宋元时期泉州港商贸繁盛,世界各地的商船在此汇聚,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世遗展示馆的长幅画卷《刺桐梦华图》前,讲解员详细介绍泉州的悠久历史。

  古船模型、古代钱币、外销陶瓷器……透过海交馆内展示的文物,可以畅想千年以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和旅行者跨越千山万水前来进行商品交易和文化交流的情景。

  福建靠山临海的地形造就了闽人向海图强的传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启航,郑和下西洋从这里出发。千百年来,众多福建先民扬帆出海,逐浪而生,其中不少便选择定居台湾。“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原因,不少福建先民选择出海避难,在台湾安家。从明末清初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人口结构较为稳定,形成了以闽粤籍特别是泉州、漳州籍为主的格局。”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重点介绍了台湾的人口结构及历史沿革。

  清彩绘泥塑郑成功坐像、明漳州窑青花牡丹凤纹开光大盘、清彩绘泥塑妈祖坐像……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新近开放的“闽台缘”主题展厅内,一件件文物无声述说着两岸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这里不少文物都是由台胞捐赠的,它们充分表明了闽台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编辑李扬说。



03
活化利用  文化赋能

  此次主题采访的最后一站,采访团走进位于泉州湾入海口的蟳埔渔村。不论是蚵壳厝边还是庙前广场,满是前来体验“簪花围”的游客。“我感受到每一朵精心挑选的花朵都是蟳埔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生活态度也通过‘簪花围’这项非遗传递给更多的人。”安徽省委讲师团李悦说。


游客在泉州蟳埔渔村蚵壳厝前留影。(刘玉其 摄)

  在这个面积仅3.8平方公里的村落中,诞生了300多家经营主体,其中经营“簪花围”业务的超200家。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蟳埔渔村日均客流量达6.16万人次。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被发现’,更需要‘活起来’。”“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运营中心总监宋林风认为,蟳埔渔村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板。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22期 | 11月下

编辑:李烁铃

校对:邱   添

监制:余   臻



↓↓↓
关注“海峡通讯”微信公众号
在这里,读懂福建!


觉得好看,请点
↓↓↓

海峡通讯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刊《海峡通讯》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