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也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目前,我省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9家,他们专注细分市场,掌握核心科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活力。
今天起,本台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解码"小巨人"》,聚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小巨人"企业,看他们如何练就"独门绝技",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挺起河北制造业"脊梁",持续为经济注入活力。首篇,我们从一根玻璃钢管道讲起。
每年产值过百亿,且在以8%的速率增长,这是目前我国玻璃钢管道产业的现状。与高需求同步,竞争激烈的市场也在对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更抗压、更长寿,正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也是这家身居行业头部的河北企业此前亟待突破的难题。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思凡:
玻璃钢管道最常见的生产工艺就像缠一根毛线柱:将原料绕着一根圆柱,从一头斜着缠到另一头,每层都用树脂粘接。但这样传统的生产工艺容易让管道壁产生微不可察的缝隙,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漏水、分层的情况。
恒润集团有限公司复材管道工程师 安超:
通常来说,传统的玻璃钢管道在铺设完成之后,横向的每平方厘米能承受几千公斤的压力,而环绕的这些方向能承受的压力则只有几十公斤,差了两个量级,这是一个痛点。
痛点就在眼前,创新势在必行。那由谁来引领创新呢?企业把长期从事技术研发的专家教授作为了第一选择。但去哪儿找?找哪位?"红线"谁来牵?
2022年9月,省科技厅成为了"月老",让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华北理工大学的三位专家组成企业的科技特派团,携手攻关。
恒润集团科技特派团团长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陈建中:
这个企业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些技术需求,同时它也能够提供我们学校实验室所不具有的一些转化、落地的一些环境。我们有些技术储备需要这样一些好的条件去转化产生价值。所以说从一开始合作开始,我们就非常契合。
深度契合,研发自然快马加鞭。从理论研究到工艺设计、从设备开发到转化落地,仅用时一年多,全新的3D缠绕结构管就实现量产。
恒润集团科技特派团团长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陈建中:
这是一种类似3D打印的技术,可以在环向、轴向,以及沿着厚度斜向进行三维增强,轴向强度可以达到90兆帕,相当于在一个指甲盖上可以承受15个成人的重量。
而这样的研发创新正在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信心,订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思凡:
看,我现在就在用最新工艺生产出来的玻璃钢管的里面,它是全国最大、也是唯一一款直径达到3.4米的玻璃钢顶管,这些大家伙即将被送往沧州,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大规模使用。
不只是在省内,这些内有乾坤的玻璃钢管,正频频现身全国、甚至海外诸多大型工程当中。眼下,企业所有型号的管道产能已达到每年12万米,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全国大型项目中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20%以上。
恒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孟宇:
别人不敢接的大单我们有底气接、有能力产,像我手上这些订单都是大几千万、过亿的合同,我们也接了。这些连续收到的订单让我们的生产线红红火火,也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而创新还在继续,就在记者采访时,企业与科技特派团正在商讨制定两项新的行业标准,从更深层次解决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帮助企业拥抱更大的市场。
恒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宋鹏飞:
我们会继续保持每年4%以上的研发投入占比,用理论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我们的发展底气。多接单、接大单,力争3年内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上再提10个百分点。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