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酒确实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种文化。
提及葡萄酒,脑海中会浮现出法国波尔多的那片静谧田园。
说到朗姆酒,就仿佛能感受到加勒比海轻拂面颊的温柔微风。
而伏特加,则让人联想到俄罗斯大地上那些质朴而坚韧的人们。
那么,当谈及中国,你的心中是否会泛起茅台的醇厚,或是五粮液的芬芳?
但如果要我挑选一种酒,来深情地描绘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我会选择——温暖人心「米酒」。
米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放翁在《游山西村》这首诗中提到的腊酒,俗称“米酒”。
这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家酿土酒,色白,稍浑浊,性若黄酒而口味较淡,后力较足。
一般是腊月酿制,春节饮用,故称“腊酒”或“春酒”。
7000多年前,在水网密布的太湖平原,河姆渡的先民种下了最早的水稻。
从此大米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而由于中国人有着祭祀先祖,天地的传统。
将煮熟的大米放在炊具中祭祀之时,稻米与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会发生反应,开始发酵,就此米酒诞生了。
米酒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其主要原料糯米、籼米从商朝时期便开始了。
三碗不过冈的武松,和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在助人雅兴之外,酒也有着极强的药用价值。
中医和酒:“醫”字里面藏着酒。
古人创医字最早为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该字曰:
“毉,治病工也。从毉从酉。毉,恶姿也;毉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王育:一曰毉,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毉酒。古者巫彭初作毉。”
可见,上古的巫医早已认识到酒可治病。
古籍中记载糯米酒:
润皮肤、散温气,消忧制怒、宣言畅意……热饮甚良。
而中国也自古就有“人参补气,米酒养人”的说法
这是因为米酒的度数低,不用太过担心醉酒。即便是中老年人,还是身体虚弱者都能放心饮用。
米酒制作
微生物的世界你看不到,但能品尝到。
古人用“发酵”的方式,让糯米邂逅了酵母菌。
不只使其滋味酸甜微醺、糯香醇和。
还让谷物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利于吸收消化,发酵出乳酸、乙酸、柠檬酸及多肽类等成分。
做法:
首先准备一些糯米,将它们浸泡一夜然后放入锅中蒸熟,等糯米蒸熟后用筷子打散晾晒,然后倒入凉白开,之后在撒上酒曲。
将糯米铺平,最后在糯米中间挖一个洞铺上保鲜膜,用重物压住密封放在温暖处,发酵3天就好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米酒的制作过程中,不能沾染一点的油和生水,而且米酒也不能放的时间过长。
否则酒容易成了醋,这下可能就得不偿失了。
中医认为糯米甘,温,入脾、胃、肺经,可以补中益气,益气健脾。
糯米甘温。补肺气,充胃津,助痘浆,暖水脏。——《随息居饮食谱》
酿酒则热,熬饧尤甚。饧印饴糖,润肺和脾,化痰止嗽。——《本草纲目》
李时珍认为它:“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
可见糯米食用价值广泛。
但糯米性黏滞,吃多了难以消化,多食还会生热助痰湿,大便干,加重脾胃负担。
不想放弃糯米的暖脾、润肺、补身,那就试试米酒吧。
消化不了的糯米,发酵后成为米酒就可以消化了。
米酒既通又补,具备酒的通性,和糯米的补性,是补气养血的佳品。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米酒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温气、消忧制怒、宣言畅意、御风寒、治腰膝疼痛,热饮甚良。
《本草经疏论》中也曾如此说到:
醪糟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
除此之外,米酒甘甜芳醇,还能刺激食欲,有助于消化。正是因此,很多地方都有着用米酒炒菜的习惯。
沙棘醪糟汤
如果不爱喝酒,则可以试试沙棘醪糟汤。
食材:
米酒、鸡蛋、沙棘、淀粉、糖
做法:
1.烧开水,加入淀粉,一个方向搅合2.将沙棘、米酒、打散的鸡蛋放入3.根据个人口味放入糖调味。
沙棘味酸、涩,性温,入脾、胃、肺、心经,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
沙棘醪糟汤对于身体虚弱、胃寒腹痛、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人群的效果很好。
注意:
脾湿热、积食很重的人不适合吃,糯米是温性的,容易加重情况。
孕妇和孩子都是不适合喝米酒,米酒毕竟是酒,可以考虑喝点糯米糊,早上喝固肾气的效果好。
庞玉琴大夫
专病门诊:不孕不育症
坐诊时间:每周二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