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保定第一棉纺织厂
1984年,保定一棉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确立了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揭开了转轨变型的帷幕。
首先对行政领导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了四部、四室、三个分场,增设了销售科、新产品开发室,建立了教育中心。在干部的使用方面,由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实行了以承包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推行了原料、浆料、机物料、销售费用、运输费用等承包方案,使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面对纺织市场的严峻形势,厂领导班子果断决策:“薄利多销,无利也销,处理积压,搞活资金。”以搞活销售为突破口,仅半年时间就回收资金3000多万元,1985年上半年恢复正常生产。从此,企业走出了低谷,进入了良性循环。
保定一棉通过采取强化经营系统,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增长。销售收入从1984年的9786万元上升到1987年的14126万元,当年就实现利税3102万元。仅3年的时间就摘掉了企业亏损落后的帽子,使保定一棉从经济效益全省同行业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省先进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企业。
以前,保定一棉的优质产品在历届评比中为零,产品因质劣难销,造成库存严重积压。1984年,保定一棉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相应的职能科室企管科,1986年将企管科改为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为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和现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1985年初,保定一棉确立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技术培训为重点,整顿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方针,决定把“三率”(即纱织疵率、漏验率、出口合格率)确定为质量管理上的突破口。从此,企业开始了长达10年的产品质量和现场管理上的攻坚战。
保定一棉引进西德SKF牵伸部件改造的细纱机
从1987年起,保定一棉开始对现场管理进行综合治理,完善了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从文明生产入手,把现场管理同老厂技术改造结合同步进行,建立了厂级、科室和分厂的三级检查考核制度,使保定一棉的现场管理开始进入了正规化管理的轨道。
保定一棉在理顺经营机制以后,立即把产品上质量作为振兴保棉的突破口。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敢于打破常规,采取了“创优龙区”这个好形式。即以生产优质产品为目标,将人员、设备、工艺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条龙的生产作业区。对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职工选优组合,把进入“龙区”作为一种荣誉。把“龙区”作为竞技场,先使局部在优化组合中发生质变,并从中摸索出经验,进而在全厂推广,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
保定一棉引进乌斯特条干检测仪
保定一棉的职工在“创优龙区”中,一鼓作气,奋战一年,“君子兰”牌细布获得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从而实现了保定一棉优质产品“零”的突破。1986年10月,“龙舌兰”纯棉售纱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填补了保定一棉棉纱无优质产品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保定一棉坚持“以创优为龙头,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方针,共创出9个省优、5个部优、1个国优产品。尤其是“叶青兰”牌涤粘细布被评为部优产品,经国家质量审定委员会批准,荣获银质产品奖章。这是保定一棉建厂以来创出的第一个部优和国优产品。1989年,省质量管理验收团对保定一棉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评审和验收。12月,省计经委批准保定一棉为“省质量管理奖”企业。这一荣誉的取得,标志着保定一棉质量管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94年中国纺织企业管理协会组织对全国纺织企业管理进行评选,保定一棉荣获全国纺织企业管理优秀企业“金梭奖”,这一殊荣是全国纺织企业的最高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