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乳腺肿瘤学(第三版)

学术   2024-12-21 13:30   泰国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有230万女性发病。我国虽不是乳腺癌高发国家,但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每年新发病例近 40 万。


  2022年2月,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超越肺癌,成为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以上海市为例,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达到68.4/10 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率为17.8/10万,居第6位,且正在逐年升高,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最为“凶险”,约占所有乳腺癌15%~20%,其复发转移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


  因此,对乳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备受关注。每年都有很多基础及临床的科研成果逐步应用于临床,不断在提高防治效果方面发挥作用。


  此前,为探寻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绘制出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提出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开启了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研究的全新局面。


  近日,由邵志敏、沈镇宙、徐兵河主编的《乳腺肿瘤学》(第三版)正式出版。



  《乳腺肿瘤学》第一版、第二版都在全国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是乳腺癌领域重要的教科书与工具书。它不同于其他专著,在内容安排上,其对临床、病理、影像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划分,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分类、分型、分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这本书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在国际上,Diseases of the Breast 是乳腺癌临床和基础研究中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目,十几年前,我们国内缺乏类似的书籍。沈镇宙教授当时就提出,国内应该有一本权威的、关于乳腺肿瘤的教科书。


  2013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集结了国内近百位来自临床与科研专业领域的专家,以其临床专长和研究方向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撰写并出版了第一版《乳腺肿瘤学》,并计划每4~6年修订1次,全面介绍乳腺癌基础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的应用使得关于乳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此外,很多新药物,如内分泌及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惠及了更多患者。乳腺癌手木治疗的理念近年来也在逐步改变,正在向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综合治疗发展。


  鉴于乳腺癌诊治工作发展迅速,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日新月异,因此在第二版出版4年后的今天,再次集结国内最强的阵容,出版了《乳腺肿瘤学》第三版,对第二版内容进行更新迭代,以促进国内乳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






邵志敏

  博士生研究导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中国癌症杂志》主编。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致力于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流程,确立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和精准治疗策略,开展临床试验以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Ⅱ期、“985”项目、“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

  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带领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

  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500篇,其中SCI收录400余篇,被国际医学文献引用逾6000次。主编专著10部。

沈镇宙

  肿瘤外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名誉主任、终身教授,上海市乳腺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曾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曾多次应邀在国内外讲学,并担任国际及国内一些重要专业会议的大会主席。现任《中国癌症杂志》主编及10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临床医学科技奖、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中国抗癌协会“为中国抗癌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奖及复旦大学校长奖等多项奖励。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及上海市劳动模范。主编专著14部,副主编2部,参与《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1版)的编写。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160余篇。

徐兵河

  肿瘤内科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教学名师。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晚期乳腺癌治疗共识指南”国际专家团成员、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及“ESMO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执笔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曾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名誉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肿瘤内科治疗,特别是在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抗癌新药研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牵头制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乳腺癌诊疗指南”“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及行业协会规范、指南和共识30余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以及省部级奖10余项及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0项。获“北京市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师德先锋”等荣誉称号。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15部。


前言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有230万女性发病。我国虽不是乳腺癌高发国家,但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每年新发病例近40万。以上海市为例,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达到68.4/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率为17.8/10万,居第6位,且正在逐年升高,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

  因此,对乳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备受关注。每年都有很多基础及临床的科研成果逐步应用于临床,不断在提高防治效果方面发挥作用。

  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的应用使得关于乳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例如,以往认为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预后较差,然而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其有更多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不同,改变了以前认为除化疗外无药可治的观念。此外,很多新药物,如内分泌及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惠及了更多患者。

  乳腺癌手术治疗的理念近年来也在逐步改变。改良根治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更注重术后乳房外形的完美及功能。在合理、适当的手术切除范围下,保乳手术已在有放疗及综合治疗条件的地区得到普遍推广,术后乳房重建、保乳手术及腔镜下手术正在悄然兴起。目前正以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来决定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以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全身性治疗为主,逐步改变治疗方式,同时结合相关的基础研究,提高患者满意度。放疗在以前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目前在保乳手术中起重要的作用。总之,近年来乳腺癌治疗正在向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综合治疗发展。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基础研究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根据国际、国内的最新资料每2年组织1次乳腺癌诊疗指南的修订,并组织专家进行国内巡讲,目前已更新到第8版,为同道们了解国际、国内乳腺癌诊治研究的进展提供了最新资料。同时,本书将每4~6年修订1次,全面介绍乳腺癌基础研究的进展,供同道们参考,希望能为提高我国乳腺癌的防治,保障女性的健康作出努力。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10月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


试读章节




左右滑动查看



图书编辑 | 魏岚 王瀛 江黎涵 张怡 刘冉 方晶
本期编辑 | 李映潼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

SIBCS
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hanghai 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