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新成效!天津经开区两案例成功入围

政务   2025-02-07 14:51   天津  




为展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成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促进碳污同治,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于2024年9月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日前,首批典型案例名单公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项目与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项目成功入围。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项目


2024年,天津经开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面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形势,天津经开区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三废”协同控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新路径,系统性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泰达样本。
引入模型,构建评价体系。技术层面构建协同效应系数模型和碳污协同减排当量模型,综合评价协同控制措施对碳污的协同控制效应,同时构建单位经济成本的碳污协同减排模型,评价项目实施的建设、运行成本和碳污排放的关系,从而为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编制清单,夯实数据基础。统一碳污清单编制边界,全面纳入环统、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等多个数据库的电力热力、工业、油品储运销和废弃物处理四大类源,实现行业、燃料/原料/产品、工艺技术以及末端控制技术四级分类,夯实减污降碳数据基础。
创新政策体系,做好制度保障。修订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管理办法,重点围绕减污降碳、绿色低碳转型等研究补贴方向。将碳污排放指标同步纳入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减污降碳与环评制度衔接,将碳评价纳入建设项目以及规划环评。
依托智慧系统,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碳监测体系,从园区碳核算、企业碳核算和能耗监控等不同维度建立多元核算体系,加强数据的相互校核,提升碳核算能力与数据质量。

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

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项目

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是天津市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企业,公司深入推进烯烃工艺“多元化、轻质化、低碳化”,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现代石化产业有机结合,走高端差异化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能耗及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积极开发屋顶分布式光伏,谋划建设海上光伏,主动开展绿电采购,2023、2024年分别使用绿电2066万度、1.4亿度。

推进工艺技术创新应用。实现氯碱与石化耦合发展,促进实现清洁生产,推动行业发展与国内工艺技术走向成熟,提高化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践行绿色物流,推进在包装物领域的绿色创造,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

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通过对工艺优化设计以及项目用能用料综合利用,设计并建造多项节能节水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项目,2024年,实施节能项目19项,全年实现节电250万千瓦时,节约蒸汽14.3万吨,节约天然气50万立方米,全年实现节能1.42万吨标准煤,降碳4.52万吨。

发展“双碳”数字化。以信息化建设手段加速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形成了“全维度数字化、全过程可视化、全信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智能化”的智能工厂,实现提高自控水平、节能降耗的目的,年节约原料4.15万吨,节能3761吨标准煤,降碳1.5万吨,实现增效1419万元。

实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按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原则,从源头削减废物产量并最大限度实现固废在园区内外的循环,2024年,累计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约61800吨。通过实施装置尾气回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0.32吨、颗粒物3.9吨。






未来,天津经开区将不断提升园区上下游互联互供水平,形成化工园区、化工行业上下游联通、集成的新模式,推动固废分拣中心、VOCs处理绿岛、RTO提升优化、园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等项目的落地实施,形成环境工程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的典型案例。
同时,天津经开区将重点推动移动源清洁化替代,通过港口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广使用甲醇及氢能车辆等措施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谋划绿色金融项目,推动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纳入京津冀环境治理重大专项

天津经开区一泰达
天津开发区资讯发布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