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父母以怕你受伤、受苦的名义,阻止你去探索这个世界。成长过程中怕你走错路,干涉你的交友,学习等。
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被很多教育网站评为最伤孩子心的几句话之一。我们承认这句话动机是好的,但是这种简单式思维真的就有说服力吗?
我自己在高中文理分科时,自己喜欢文科,却在母亲几番暗示文科不好找工作的情形下无奈选择了理科;和现在的老公谈恋爱时,因男友不符合母亲的要求,遭遇激烈抨击;放弃国企选择追求自由发展时,更是遭遇多番劝阻,劝阻无效后,母亲甚至生气的表示早知如此就无需送你上大学云云。
每个人做任何决定时,都会遇到一些阻力,可能是内力也可能是外力。而往往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父母。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父母想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人为的缩短孩子的成长历程。但往往好多事情不亲身经历是不会成长。
比如很多父母在意的是孩子毕业后,找到一家稳定的单位,然后结婚生子,过一个稳定轻松的生活。
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追求自我,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自由,这一切在父母面前都是扯淡。但事实上,父母所期望的一切早已经不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追求。
孩子否定父母,做出与父母完全不同的选择,这在一些家庭,和风细雨,对另一些家庭,却是惊涛骇浪。前者轻松前行了,后者却陷入泥潭。当然是前者的心情好,看的风景也多。
你的资质是天鹅,你的父母却是鸭子。那么,父母只能按照鸭子的标准不停地纠正你,他们无法教你任何有关天鹅的事,那超出他们的理解力。你的成长也不会快乐,只是觉得自己丑陋、不合群,无法成为父母期待的完美鸭子。直到你与天鹅为伍,你才能学习如何成为一只更好的天鹅。
现实比童话残忍。越是没本事、短见的父母,越是固执己见,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人绝对服从与相信他们,以抚慰自己的失意。婴幼儿满足了这点,但孩子的成长,最终需要从“绝对服从与相信父母”走到“服从与相信自己的判断”,从而完成对父母的超越。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有个充满智力恶作剧的祖母,她喜欢在众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里,把家族里各种教派,各种不同观念的人聚集起来,以看他们辩论为乐。这位无所畏惧,特立独行的奶奶,送给罗素的信条是“不可随众行恶”——孙子,你要有种一人对抗一百万人啊。
有智慧的家庭,期待并鼓励晚辈的挑战与超越。中国人所谓的书香门第,一个家庭源源不断出人才,也是在说成长系统的重要,中人之资,长辈有眼光,会培养,可成上等之才。上人之资,长辈鼠目寸光,多半也要浪费掉。
你若是父母,动辄以为自己的成年孩子在否定自己,要么哭成泪人,要么假装平静,但心里气炸了,那你真是孩子进步的阻力。
你若是孩子,意识到必须在观念上与父母切割,这是了不起的开始,但行动会难一百倍,可出生无法选择,这是你的命运,再难都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