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厦门的你
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
日前,有读者留言:厦门知名美食“沃头蚝干粥”中的沃头,指的竟是翔安澳头?
其实
这在老厦门人的眼里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却让一些新市民出乎意料
认为这是个“冷知识”
记者注意到
的确还有一些地点
存在不同的名称或写法
位于厦漳边界的仙灵棋山,“棋”与“旗”两种写法都在使用:高德地图上的地名标识为“仙灵棋山”,而山体隧道上题刻的名字则为“仙灵旗隧道”。
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马垅、马垄——目前,地名及单位名以“马垅”为主,如马垅社、马垅分店等;路名和门牌号则用“马垄”,如马垄一路。
同个地方、多种叫法的情况
是否会带来“傻傻分不清”的问题
其中又有何渊源?
市民、专家一起来“群聊”
厦门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学研究会会长卢志明:不同地名的写法存在出入,是正常的历史现象,其中原因纷繁复杂。
首先,产生差异可能是地图在刊刻时出现了不同,比如同一地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嘉庆戊戌年版本的同安县境图里,仙灵棋山写作“仙棋”,因为山有仙人的传说,后来又有了仙人棋、仙灵旗等不同叫法,可能与读音或方言谐音相近有关。
其次,地名在雅化过程中,因为汉字演变而产生了不同的写法,例如“垅”为“垄”的异体字。另一种情况是用字不规范而出现误传,例如“澳头”被写为“沃头”,就是在汉字简化时期,误将“澳”简化为“沃”,加上两字闽南话发音相似,更加深了误解,但其实两字的字形字义毫无联系。
此外,地名还可能因行政区划而不同,例如天柱山和天竺山,虽为同一座山脉,但因分属漳州、厦门,而逐渐有了两个不同名字。
地名:
本地人的脸 外地人的眼
●庄永
地名就好比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为了避免当地人面目模糊、外地人眼花缭乱,地名需要有稳定的读音、写法。那么“同个地方,地名的多种读音和写法”,应该统一。
地名歧出,有时候是因为使用时漫不经心、疏忽大意而造成。比如“马垅”优于“马垄”,最初使用时有意识地择优用之,就不会造成今天并行的情况。“澳头”为确“沃头”为误,正确使用并广而告之即可。
更多的时候,让人信服地推定一个地名,没那么容易,需要有理有据。我认为“仙灵棋”优于“仙灵旗”。此地因山中有仙人的传说而得名,这正与“樵夫在山中遇神仙下棋”的神话母题相契合。关于读音的依据则更复杂。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我们知道厦门的“厦”是“下”的雅化。那么是不是选为地名,就随便给“厦”字多了一个音呢?也不是,在中古韵书中“厦”的注音为胡雅切,在最新的国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厦”(xià)标为“文读”音,也就是说“厦”(xià)这个音虽然只用于地名,但却不是因为地名而生造的,是古来如此,读shà反而是不知起于何时的新变。
在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进程中,对地名中涉及的生僻写法、读法进行规范统一,将地名简化、雅化,是必然之举。自古至今,那些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地名,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公认的,同时又是真实而且珍贵的文献资料,是必须保护与传承的文化遗产。
所谓“入乡随俗”,国家在对待地名用字读音上尊重传统,给予特别处理。1963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审定的异读词(字)涉及190多个地名用字的读音。1985年12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说明中提到“人名、地名的异读审定,除原表已涉及的少数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 国家语委于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普通话审音工作,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最终定稿还未出炉,可见这项工作之复杂。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专门把姓氏人名、地名等用字放在三级字表中。
国家公布的一张表,不可能涵盖所有镇街村社地名。地方地名的规范统一,要从乡邦文献中寻找依据,从故老耆旧的记忆中寻找依据,选音不能离当地民众口头音太远,用字要有文字学依据。不能让生编硬造、没有营养的地名成为新的“约定俗成”,从而造成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的流失。
您有什么话题推荐
或对相关话题有什么看法
欢迎通过本报热线、微信公众号
微博或潮前智媒App分享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赵张昀 制图:林思勤
编辑:杨欣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整个人像要没了一样”!阿姨剧烈头痛,居然和每天去买菜有关?医生提醒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