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调渠——荒原银色绸带

文摘   2024-09-04 12:00   北京  

黄调渠——荒原银色绸带

张志荣||甘肃


每次去家乡整体搬迁地——古浪县直滩乡富新村,我都要去引黄入古渠(黄调渠)上看看,因为它已经成为故乡的标志。站在渠沿上,看着它如巨龙般横卧在这片大地上,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是它,引来了黄河母亲的乳汁,让黄河在奔流入海之前,滋润了这一方沃土,让每一块田间的生命都努力向上生发,养活了千家万户的人们。

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甘肃省古浪县发生了一场人与天斗、与地争,将黄河之水从“天”引入的伟大壮举,使“黄河之水天上来”由浪漫的诗句变成了惊天动地的现实,干旱贫瘠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由此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家乡的人们,世世代代与天抗争,同地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一部部灿烂辉煌的发展史册,绘就着一幅幅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壮丽画卷。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不断恶化,贫困落后长期困扰着家乡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

为解决干旱缺水的老大难,继1974年全面完成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建二期工程,从景泰境内提引黄河水到古浪,综合开发古浪东北部荒原,建设一个新型高标准灌区,从根本上解决古浪30多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步伐。

1976年9月,县上组建近3000人的建设大军,和省上相关部门一道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建设者克服住宿差(住临时帐篷)、缺水(几公里之外取水)、不服水土、蚊虫叮咬、疾病缠身等种种困难,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1977年10月,因建设资金问题,工程项目保留,暂时停工缓建。

1983年,借“三西”(甘肃定西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建设机遇,经多方努力和争取,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并于1984年7月5日重新开工建设。

1990年10月15日总干渠全线通水,1993年10月,无私无畏的工程建设者们,把胜利的红旗插到了景电二期工程最后一个泵站——七墩台支渠三泵站,景电古浪灌区全面通水,古浪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景电二期工程从景泰五佛乡黄河左岸沿寺坪电力提水,设计提水量1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1立方米/秒,年提水量25700万立方米,最大提水高度602米,灌溉古浪、景泰两县土地50万亩。总干渠从黄河沿开始,穿越景泰县境后,抵达古浪县直滩镇。工程全长99.618公里,隧洞、渡槽、暗渠、洪渡渠、桥梁、建筑物299座。景电古浪灌区建设泵站13座,干支渠31条234.68公里,斗渠490条722公里,农渠5389公里,受益面积30万亩。工程建设备受世人赞叹,其扬程之高、提水流量之大荣列中华之最。

十年风霜雨雪,十年春华秋实。黄调渠总长近100公里,宛若一条游龙在茫茫瀚海中腾礁破浪,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的米粮川。田园林荫蔽日,渠道纵横交错,村庄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终于使亘古荒原变成了阡陌纵横,麦浪翻滚,瓜果飘香,美景如画的新型高标准农业灌溉区,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为改变古浪干旱缺水和贫困落后面貌,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20年2月28日,甘肃省政府批准古浪县脱贫摘帽,历史性地摆脱了贫困,踏上了奔向小康的新征程。

黄调渠,是一曲流淌在时光长河中的悠扬古调,它低吟浅唱着岁月的故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在那片被风沙磨砺过的土地上,黄调渠宛如一条银色的绸带,轻轻铺展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它不急不缓,却坚定地向前流淌,滋养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无数勤劳智慧的生命。

春日里,黄调渠畔万物复苏,嫩绿的柳丝轻拂水面,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笔触,在这幅画卷上添上了几笔生机。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将渠水也染上了几分春色。人们沿着渠边耕作,欢声笑语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

夏日炎炎,黄调渠的水清凉甘甜,成为古浪人解暑降温的佳品。人们坐在树荫下,摇着扇子,聊着家常,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凉与宁静。

秋风送爽,黄调渠两岸的农作物一片金黄,到处麦浪滚滚,沉甸甸的玉米棒低垂着头,仿佛在向大地母亲致谢。农人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穿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黄调渠的水依旧静静地流淌,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希望。

冬日来临,黄调渠似乎也进入了沉睡。白雪皑皑,水面结了一层薄冰,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镶嵌在雪地之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黄调渠,这条流淌在古浪大地上的银色绸带,用它那清澈甘甜的水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不仅是一条灌溉渠道,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它见证了古浪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古浪人的文化记忆。在古浪的民间传说中,黄调渠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而美好的寓意。人们相信,黄调渠的水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黄调渠,是古浪人民与干旱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不仅展现了古浪人们的坚韧与智慧,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调渠主干渠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投稿邮箱:183074113@qq.com

冬歌文苑
没有文学的人生是苍白的,带着您的梦想来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