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苦作舟
文摘
2024-12-01 14:07
越南
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心,在一些高校内部,就业已成为校领导和老师们背负的KPI,直接关系领导仕途、招生名额与老师绩效。然而“offer难求似星辰,薪资微薄如蚁尘”,求职难,求好工作更难。站在学生家长或大学生本人的角度,该如何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呢?当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人才缺口较大时,企业往往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人。而当行业偏向饱和、竞争激烈、且人才供应量充足时,企业会倾向于通过社会招聘去寻找能够迅速上手的员工。后一种情况下,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接近社招人员的专业水平,然后再通过年龄、薪资、忠诚度等优势击败对手,从而获得一份工作岗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水平”,它强烈依赖于学生在大学里的知识积累、项目经验或实习经历。然而很可惜,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教育水准参差不齐,本科阶段基本处于白给的状态,硕士、博士阶段则强烈依赖导师、课题组和学生个人的努力。中国的大学很多都是基于某几个骨干院系扩充起来的,即XX大学以前主要聚焦做一两个专业方向,后来由于大学扩张、综合性办学风潮,逐渐把一些学科门类给补充齐全。因此,当以宏观视角去做梳理时,可以把一所高校里的专业学科大致分为两类。他们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跟行业内的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起密切关系,在共同研发、接受企业项目委托等领域经验丰富,有些教授于行业内拥有可观的人脉。早些年科研院所按照行业归口时,一些部属高校与国有企业原本就在同一口锅里吃饭,打断骨头连着筋。
作为初入行的萌新,学生们可以从这种与企业的关系中学习成长,收获宝贵的实践经历,尤其当就业大环境不明朗时,多多少少起个托底作用。对于这些院系来说,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宏观→微观”。五六十年代学科创建之初,由于人才稀缺,使得这批毕业生的培养模式非常偏宏观,什么都得懂,即这一代人是解决从0到1、从无到有的问题,专业培养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搭建的。可到了新世纪之后,总体类人才已趋向饱和,精雕细琢开始成为各行各业的主流。需要注意的是,老牌专业所谓的优势,必须得到硕士/博士阶段才能体现出来,本科阶段意义不大。当前高校里实验室/课题组类似一家家小公司,大教授像老板,副教授/讲师像中层,博士像正式工,硕士像临时工,选择导师/课题组就是本科生的第一次“求职”锻炼。高校经费问题看似与学生关系不大,实则影响密切。一些经费充足的高校/院系/实验室甚至会提供科研助理等岗位给自家学生,以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短期过渡。除传统老牌专业外,另一类是各个学校成长过程中逐步拓展的专业,以及为了政绩工程跟风设立的各种带有探索性质、合作办学性质的学院/试验班。这一类专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做得非常好,有些则根本没有成熟的培养体系,只是把临近学科的教材课程复制过来,稍作修改便上线招生,培养出的学生跟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如果说本科生就业主要看自身(通用)能力,那到了硕士、博士阶段,院系、导师和所在课题组的培养水平和行业人脉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前面提到,许多企业会固定跟自己行业内比较知名的高校院系形成就业合作关系,这某种意义上是延续了九十年代之前的分配制度,只不过加了一层筛选。而一些新成立的专业学科不仅没有这些历史人脉,还容易被招聘单位的人力部门“歧视”——HR们更喜欢那些耳熟能详的专业名字,对所谓的交叉学科、试验班抱有怀疑态度。站在偏保守的角度,学子们除了要密切关注行业动向外,也尽量不去碰那些新成立、带有试验性质的院系,因为它必须用大量有效的实习或项目经历才能够补齐就业短板。学校培养失败了一批学生可以反思后重新再来,但个人的人生经不起试验,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实际上,当下的职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不是学习成长的场所,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必须拥有一定的谋生技能,仅仅靠学历、头衔是不够的。张雪峰有句名言:“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那么公务员对你来说,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工作了。”反过来理解,正是因为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才使得考公大潮浩浩荡荡。自疫情开始,大学封闭式管理已成为常态,有些可以预约进入,有些仅针对在校生和校友。这种割裂并不能怪大学管理者本身,因为“安全”考量已经压倒了一切,谁都承担不起“出事”的代价。专业技能限制是一方面,人才存量市场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前文介绍过笔者个人的观点,仅从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八十年代初的中专大致相当于今天中游985院校,八十年代初的普通本科大致相当于今天顶尖985院校,八十年代初的重点本科今天未有其比。根据统计数据,1977~1982基本是每年录取30万大学生(78年录取了40万),而当下39所985院校一年才录取不到20万人。从大学数量上看,八十年代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共88所,数量级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211(116所)。两相对比下来,怎么看今天的985大学毕业生都可以顶个八十年代初的本科吧!决定人才缺口和就业市场情况的大要素其实有两个:其一是新增人才数量,其二是新增数量占总存量的比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各行各业人才都极度短缺,每一个新鲜血液都是大家争抢的对象,可当下存量人才们的饭碗还成问题呢,更不要提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换成你来做老板/领导,也会愿意找一个即插即用的人才。当前形势下,除了领到政治任务的公务员招录和国有企业招聘外,愿意等待新人成长的机构和企业并不多,民营企业老板们观望、收缩的情绪十分浓厚。与之对应的则是新一代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上一辈有了明显提高,对于就业市场存在的加班严重、薪资偏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意见颇大,使得部分大学生朋友就业意愿低,甚至萌生了恐惧情绪。无论一代人还是一个人,成功往往都带有运气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汇聚之下的结果。成功很难,但解释成功相对容易;失败很容易,但解释失败非常困难。若干年前,知名职业经理人唐骏曾出过一本畅销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现在回头看,李开复、唐骏等人其实是吃了2000年前后那一拨外企红利,机会可遇不可求。正因如此,没必要拿过去的经验去指导今天的大学生,无论考公还是考研,大家都是基于现实情况做出的“最优解”。二十年前,外企在中国是高薪、体面、与国际接轨的代名词,他们西装革履飞来飞去,羡煞众人。十年前,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轰轰烈烈的造富运动让互联网大厂一炮而红,拿死工资的外企开始逐步让位于国内大厂。再后来,万众创业下的VC/PE、城市化浪潮中房地产等行业声名鹊起,金融、经管、建筑等专业受到热情追捧。而在房地产突飞猛进的十几年里,广大体制内人员也享受到了久违的丰厚红利,并间接引发了当前的考公热……1993年8月7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了一则短消息:“美国雅诗兰黛集团出品的雅诗兰黛和倩碧化妆品,在淮海中路伊势丹百货开设美容专柜。”这标志着国际美妆开始试水中国市场。2024年6月30日,伊势丹百货关门,结束了长达27年的在沪之旅。对于个人来说,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能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剩下的便会由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我们的祖父辈经历过变局,我们的父辈经历过变局,我们自己、我们的下一辈,也都无法例外。拥抱变化、接受变化、在风云变幻中顽强前进,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