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
欢迎收看第十七期 政法学子讲党史
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
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引路人——贾拓夫
主讲人:22级法学2班 宫俊浩
1934年-1936年的两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
今年是红军长征90周年,那么大家是否清楚,在90年前,究竟是谁把红军引到了陕北?
面对这一问题,大概只有极少人能说出“贾拓夫”这个名字。那么我想给大家讲讲转战陕北的突出贡献者,贾拓夫。
贾拓夫,1912年11月出生于陕西神木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早期在陕北跟随刘志丹等人从事革命工作。由于陕西省委组织遭到敌人破坏,身为陕西省委秘书长的贾拓夫决定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陕西的情况1934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苏区,贾拓夫也因此来到了这里,后随中央红军长征,在陕北的革命者中,贾拓夫是唯一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走完长征全程的人。红军长征的目的是要北上。但北上的落脚点究竟在哪里?
1935年,毛泽东从部队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发现陕北有党组织和红军的消息报道。由于贾拓夫是长征中唯一的陕北人,于是多次向他询问陕北情况。贾拓夫将过去陕西省委被破坏和以前陕甘游击队、红26军的活动及陕西革命斗争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并建议中央到陕北立足扎根。
听完贾拓夫的汇报,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刘志丹)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随后贾拓夫率先遣部队找到刘志丹,为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做出重要贡献。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6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陕北。这个决策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贾拓夫。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与国民党部队巧妙地周旋,不断总结经验,铸就了长征精神,它不仅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也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有益的现实启示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上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做呢?我们应从三点精神中去感悟。
一、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事实证明,红军长征时期,正是由于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英明策略和科学谋划,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应树立政治自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
二、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梁家河插队,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知青习近平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回首那段岁月,习近平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也是习近平工作时坚守的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用亲身经历勉励青年,用实际行动为青年树立榜样。
三、要坚定人民立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35年7月当红军战略转移至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时,面对粮食短缺问题,鉴于芦花地区是藏族聚集区,身为芦花筹粮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贾拓夫,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60万斤粮食筹集工作,为中央红军解决难题,同时尊重藏俗,他和战士夜宿帐篷,昼不入户。充分尊重当地民族风俗和人民,这就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的真实体现和运用。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创造,保障人民权益。当代青年要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本期《政法学子讲党史》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主讲人 KEYNOTE SPEAKER
宫俊浩
图文由@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新闻媒体宣传中心 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往期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