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全国万亿城市,泉州凭什么?

政务   2025-02-10 08:03   福建  

图片

图片

透视全国万亿城市GDP增速“领跑者”——

泉州:跑赢“竞速赛”  主打含“拼”量

GDP总量突破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增速雄踞全国27个万亿城市之首;一、二、三产增速均为近三年最高……2024年泉州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很提气!
把高基数下的高增长从“负重前行”转变为“水到渠成”,泉州凭什么能?答案在——“拼”。从项目奋战、项目创优到项目提效,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把实施“三争”行动贯穿始终,坚持大拼经济、大抓发展这一工作主线,以推进“1+3”重点工作为抓手,接续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以实绩实效印证了泉州这座经济大市“勇挑大梁、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大局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


一产拼出新气象

增速登上全省首位


在泉州,农业的底色始终是“稳”。刚刚过去的2024年,泉州大地年丰时稔、金谷满仓——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32.48万亩,产量51.6万吨,双双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泉州农林牧渔业以4.0%的增速贡献487.38亿元总产值,增速自1998年以来,26年来首次跃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
农田变“良田”。去年,泉州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7.38万亩,建设“连片整治·千亩良田”示范片建设项目2.14万亩,打造10个千亩、1个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为有效提高粮食产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粮袋子”提供了有力保障。田间地头,优质蔬菜与特色农产品点缀成片绿野。在扛稳“粮袋子”的同时,去年,泉州发力发展高优蔬菜、特色水果、工厂化食用菌及实施“三茶”统筹,2024年种植业产值201.88亿元,增长5.4%。
林业迎来“黑马”式跨越。去年,全市林业产值8.70亿元,增长15.6%,连续11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植树造林、松材线虫病防控、时花苗木培育,一个个“打基础”的行动背后,泉州纵贯建设立体农业空间,让山林披绿,林下生金。2024年全年完成植树造林89356.6亩,超额完成造林任务,扶持发展林下经济项目超40个,新增林下利用面积5000亩,带动林农就业近10万人,林下经济产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畜牧业的转型故事同样精彩。政策“组合拳”下,泉州推动畜牧业从传统散养到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91.20亿元,增长2.1%;肉蛋奶总产量31.28万吨,增长2.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91.74万头,增长2.2%,家禽存栏2065.08万只,增长2.6%,实现稳产保供。
耕海牧渔,书写“蓝色粮仓”新篇章。去年,泉州压茬推进“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争创活动,晋江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高位推动石狮接续创建。全市渔业产值172.55亿元,增长3.0%,远洋捕捞实现增产1.58万吨,同比增长29.6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深远海养殖加快发展,新增深远海养殖水体18.7万立方米,实现深远海养殖和黄花鱼养殖“零”的突破。
作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核心项目之一,南翼晋江国际芯创港着力打造“中国核医学谷”“生命健康硅谷”。图为连日来,位于南翼晋江国际芯创港的福建睿斯科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内,工人们在加紧对大型设备进行调试和生产线攻关。(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陈晓东 林书修 摄)
一产拼出新气象,成就的密码,藏在惠农政策的细密针脚里。从奖补粮食生产到“五新”技术推广,从产业链打造到项目落地,泉州以“抓早抓实”的实干精神,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田间。
——护航粮食保供。泉州出台粮食生产保供措施23条。去年,泉州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亿元;奖补粮食生产成效显著的12个乡镇、32个村居;建设标准化粮食烘干点13个,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77.42%。
——以旧换新添活力。泉州推动农机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补贴机具5852台,补贴资金898.33万元。扶持双季稻、集中育秧设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提升等项目。
——做精做深“一条鱼”“全茶”等产业链条。石狮市祥芝镇以海洋渔业为傲,建立了集海洋捕捞、修造船、冷冻、水产品交易、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海水鱼产业链条。经过多年培育,安溪县已成为基础管理精细、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齐全的产茶县,拥有60万亩茶园,茶叶年产量达6.2万吨,实现“一叶”到“百业”的产业突围。
——农特产品加速“出圈”。泉州持续走好“泉乡好货”“泉农优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新路,一批产品优、信誉好、带动强的泉州农业特色品牌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知名农业品牌85个,省级著名农业品牌31个,国家地理标志23个,农业文化遗产名录15个。


二产拼出新气势

站稳全国工业十强


坚持制造业“当家”,是泉州跑赢全国大盘的底气所在。一系列泉州自创的产业转型升级真功夫“拳拳到肉”,打出“第二产业增加值6774.89亿元,增长6.9%,增速居万亿城市前列,站稳全国工业十强”的高燃场面。
强引擎——视创新为第一动力,泉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奋勇争先。不久前,泉州清源创新实验室晒出去年答卷,其中服务产业共签订横向项目30项,立项总额近2300万元;累计引育企业10家,新增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室企联合研发中心5家,协议金额2000余万元。像这样,得益于“四个倍增”计划和“抓创新促应用”“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多管齐下,去年全市累计建成“大院大所”30家、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9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308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9.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36.8%,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浓浓的年味还未完全散去,泉州市各企业迎来复工复产高峰,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拓销路,奋力冲刺“开门红、一季稳”。图为位于安溪县的旺旺集团泉州瑞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火热生产的景象。(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林劲峰 通讯员黄东华 摄)

建载体——一手“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一手“筑巢引凤”发力工业上楼。去年,泉州在推进盘活低效用地4.2万亩、处置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2.8万亩的基础上,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2135万平方米、千亩以上园区43个。1100家企业拎包入住、顺利投产,已纳统360家,创造产值近千亿元。“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泉州生态圈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2024年全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开进泉州,鲤城高新区、晋江经开区等4个园区共6个案例入选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之首。
铸链条——大手笔拉开“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产业空间格局,泉州新质生产力布局一目了然。扎根“一湾两翼”,三大指挥部强有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深耕县域经济,全市创造性梳理50条县域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县域标识产业。随着“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去年,泉州九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八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此间,以纺织鞋服为核心,融合石油化纤、体育器械、皮革制鞋、体育服务等众多行业领域的现代体育产品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3家品牌龙头企业联合发起,集结万家企业成立时尚产业联盟,竞逐“国际时尚之都”。
提存量——以去年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泉州扎实开展“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晋江华宇织造平均每年技改投入近1亿元,不断生成“绚丽”新产品;美可纸业引进全伺服高速自动化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800片纸尿裤;凤竹纺织科技增资扩产项目通过引进先进设备、采用节水节能环保新工艺,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越来越多企业从“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中尝到甜头。去年,全市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0%,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达98.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达27.2%。

2月7日,位于德化县的泉州东福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开足马力赶制国际订单,抢抓生产效率,全力冲刺新春“开门红”。春节假期过后,德化众多陶瓷企业纷纷复工,加紧生产,用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产品,向世界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陈小阳 颜雅婷 通讯员许华森 摄)

拓增量——用好用足泉籍侨胞和异地泉商的独特资源,泉州将资源项目引聚而来、让“国潮优品”出海而去。全员全面参与“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举办500强企业、新质生产力等专场招商活动,新签约正式合同1649个、总投资1.04万亿元。泉侨泉商响应“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截至去年12月初,全市统战系统共对接283个项目,其中已签约267个,签约额1700多亿元。一个个项目掷地有声,“项目创优年”里共2992个项目新开竣工、投资总额14793亿元,均刷新纪录;进出口总额达2715亿元,规模创2001年“入世”以来历史新高。
优环境——坚定不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泉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以更大力度擦亮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等“金字招牌”,健全“法治护企、政策找企、泉心泉意帮企、万名干部进万企”等服务矩阵,用好重点工作定期调度机制,不遗余力把关心关怀送到“自己人”心坎上。“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进入推广阶段;“泉服务”平台上线各类便民利企服务事项996项;出台四批47条“泉心泉意”便民利企举措;全市开展物业管理提升“大会战”,办好小区管理十件实事……去年全市直达兑现各类惠企资金40多亿元。


三产拼出新气色

旅游总人数首破亿人次大关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市2000多家餐饮企业不打烊,“一县一桌菜”订单爆满;提线木偶天天加场、场场爆满,7天演出94场、收入203万元。春节假期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增加23.6%,游客总花费超100亿元,增加25.9%……回望去年全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0109.75万人次,取得首次突破亿人次大关、游客旅游总花费1211.40亿元、增长20.8%的里程碑成绩。

2月3日,在泉州木偶剧院,提线木偶戏演出结束后,观众与木偶亲密接触,感受非遗魅力。泉州提线木偶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陈起拓 摄)

“世遗之城”出圈出彩,文旅火爆“长红”,强劲赋能泉州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去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2.0%。
热气腾腾的数字背后,是泉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勇敢探索。
应势而谋,激活业态。去年10月,泉州市举行高端酒店专场招商会,现场共签约16个酒店项目,总投资93.5亿元。签约现场,万豪国际集团大中华区酒店业务发展总监邓友超对投资泉州十分看好:“泉州的旅游市场已经带来了超35%的逆势增长数据,这使我们对泉州的酒店市场信心十足。”他透露,万豪集团希望在泉州开10家五星级酒店、10家四星级酒店。据悉,针对酒店不足等文旅短板,去年以来,泉州迅速启动实施“百家酒店建设计划”,新增营业酒店超38家、床位8000张以上,预计今年可新增营业酒店39家,近三年将建成酒店100多家、床位2万多张。
聚势焕新,释放需求。在焕新政策的有力拉动下,全市居民消费同步全面回暖。数据显示,去年,全市限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9%,智能手机增长25.1%,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3.4%,日用品类增长20.5%,全市限额以上批零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17.4%……一系列需求增长,推动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98.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

春节假期,泉州古城人潮熙攘,热闹非凡,游客畅游期间,感受泉州新年。(泉州晚报社融媒记者 陈晓东 摄)

人气商气不断汇聚的背后,是泉州以城市建设“高品质”托举三产发展高质量的真招实策。
去年,泉州持续深入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从宜居宜业、生态人文、交通通达、安全韧性、智慧管理、村镇建设、样板特色等7个方面实施2370个城建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4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城市承载力和首位度明显提升。
——提质,古城新城融合发展。古城提质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发展理念,完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恢复地上建筑风貌,总体提升古城环境品质,推动泉州成为“十大旅游向往之城”。新城集聚,打造东海核心区。去年,中央商务区成型成势,已投用总部大楼18栋,年税收超亿元楼宇4栋,入驻企业1500多家,海丝金融中心顺利封顶。中央活力区形象初显,实行安商房、市政基础设施、教育等配套、绿化生态、业态招商“五优先”,金崎片区基本完成征迁。
——提质,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泉州统筹交通线、水线、绿线、地下管线等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实施“聚城畅通”专项行动,纵深推进“绿满泉城”“夜景照明提升”“水系联排联调”“电力设施补短板”等三年行动。去年,备受关注的金屿大桥、百崎大桥、国道324改线南安段加快建设,中环城路贯通工程全面动建。今年,泉州还将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00个以上,各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提质,重塑空间激活业态。去年,泉州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3个、惠及1.1万户。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不仅释放出社区商业潜力,就连城市街角的口袋公园都成了“微文旅”的新场景。随着“一县一街”特色街区的深入实施,泉州正持续盘活老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老城风貌核心地区,深入重塑街区风貌、改善人居环境、繁荣文旅商消费。

热点推荐

● 快讯!六国总领事将来泉过大年!

 刚刚!泉州再登央视《新闻联播》

● 《中国日报》揭秘!学会这个手势,可在泉州“大杀四方”……

● 0.2℃!泉州结冰啦!


来源:泉州晚报、泉州发布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陈林森 林书修

编辑:翁欣桐

二审:谢玲玲

三审:吴泽华

点亮图片图片

转发告诉更多人
↓↓↓↓

泉州发布
“泉州发布”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是便民服务平台,党委政府与网民的互动平台,由市委宣传部主管,泉州晚报社和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感恩遇见,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